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1 01:57
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及心理剧烈改变与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其运动能力的突增期和体育锻炼行为及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此外,初中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有效的行为干预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此时个体的锻炼行为是其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基础,并且锻炼习惯可带入到成年期,对个体的生活及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又是体育退出现象非常严重的时期,特别是在6-9年级是体育退出最为严重的阶段。另外,据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严重不足,其肺活量、体能素质等指标均出现逐年连续下降的趋势。所以,充分了解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特别是揭示初中生锻炼行为改变的特点与规律以提升其锻炼行为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对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探索,不仅能为健康行为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与参考,也可以为体育课程改革、促进有效的体育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提供线索与启示。对国内现有文献的分析显示,研究者虽从锻炼的时间、空间、动机、制约因素等方面对锻炼行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从具体某一方面研究锻炼行为,虽易于...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中学阶段是运动能力和锻炼行为发展的关键期
1.1.2 青少年体育锻炼不足体质持续下降
1.1.3 健康行为干预的需要
1.2 核心概念与研究问题
1.2.1 核心概念
1.2.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机制的哲学思考
2.1.1 机制
2.1.2 机制的构成与组织结构
2.1.3 发现机制的方法与推理策略
2.1.4 机制研究的方法论考量
2.2 基于机制视角的科学研究
2.3 体育锻炼行为机制
2.4 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视角与理论基础
2.4.1 行为阶段理论与锻炼行为
2.4.2 自我效能理论与锻炼行为
2.4.3 自我决定动机理论与锻炼行为
2.4.4 价值期望理论与锻炼行为
2.4.5 行为生态学模型与锻炼行为
2.5 国内锻炼行为研究的现状
2.5.1 大学生群体锻炼行为的研究
2.5.2 在职人群锻炼行为的研究
2.5.3 青少年锻炼行为的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访谈设计
3.2.1 专家访谈
3.2.2 教师访谈
3.2.3 学生及家长访谈
3.3 问卷调查设计
3.3.1 问卷的形成过程
3.3.2 取样及分布
3.3.3 施测程序
3.3.4 缺失值处理与数据分析方法
第4章 统计结果与分析
4.1 问卷的因素结构及信效度分析
4.1.1 问卷的因素结构
4.1.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4.2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差异
4.2.1 初中生锻炼行为的总体特征
4.2.2 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性别特征与差异
4.2.3 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年级特征与差异
4.2.4 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学校类型特征与差异
4.2.5 小结与讨论
4.3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心理因素与心理机制
4.3.1 心理因素对锻炼行为的影响
4.3.2 锻炼行为的心理机制
4.3.3 小结与讨论
4.4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学校因素与学校环境机制
4.4.1 学校因素对锻炼行为的影响
4.4.2 锻炼行为的学校环境机制
4.4.3 小结与讨论
4.5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家庭因素与家庭环境机制
4.5.1 家庭因素对锻炼行为的影响
4.5.2 锻炼行为的家庭环境机制
4.5.3 小结与讨论
4.6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的初步验证
4.6.1 验证数据来源
4.6.2 锻炼行为心理机制的验证
4.6.3 锻炼行为学校环境机制的验证
4.6.4 锻炼行为家庭环境机制的验证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5.1 结论与启示
5.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体育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学生(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4 问卷施测注意事项说明
附录5 初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
大道无形,大爱无声——后记
本文编号:3636259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中学阶段是运动能力和锻炼行为发展的关键期
1.1.2 青少年体育锻炼不足体质持续下降
1.1.3 健康行为干预的需要
1.2 核心概念与研究问题
1.2.1 核心概念
1.2.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机制的哲学思考
2.1.1 机制
2.1.2 机制的构成与组织结构
2.1.3 发现机制的方法与推理策略
2.1.4 机制研究的方法论考量
2.2 基于机制视角的科学研究
2.3 体育锻炼行为机制
2.4 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视角与理论基础
2.4.1 行为阶段理论与锻炼行为
2.4.2 自我效能理论与锻炼行为
2.4.3 自我决定动机理论与锻炼行为
2.4.4 价值期望理论与锻炼行为
2.4.5 行为生态学模型与锻炼行为
2.5 国内锻炼行为研究的现状
2.5.1 大学生群体锻炼行为的研究
2.5.2 在职人群锻炼行为的研究
2.5.3 青少年锻炼行为的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访谈设计
3.2.1 专家访谈
3.2.2 教师访谈
3.2.3 学生及家长访谈
3.3 问卷调查设计
3.3.1 问卷的形成过程
3.3.2 取样及分布
3.3.3 施测程序
3.3.4 缺失值处理与数据分析方法
第4章 统计结果与分析
4.1 问卷的因素结构及信效度分析
4.1.1 问卷的因素结构
4.1.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4.2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差异
4.2.1 初中生锻炼行为的总体特征
4.2.2 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性别特征与差异
4.2.3 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年级特征与差异
4.2.4 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学校类型特征与差异
4.2.5 小结与讨论
4.3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心理因素与心理机制
4.3.1 心理因素对锻炼行为的影响
4.3.2 锻炼行为的心理机制
4.3.3 小结与讨论
4.4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学校因素与学校环境机制
4.4.1 学校因素对锻炼行为的影响
4.4.2 锻炼行为的学校环境机制
4.4.3 小结与讨论
4.5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家庭因素与家庭环境机制
4.5.1 家庭因素对锻炼行为的影响
4.5.2 锻炼行为的家庭环境机制
4.5.3 小结与讨论
4.6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的初步验证
4.6.1 验证数据来源
4.6.2 锻炼行为心理机制的验证
4.6.3 锻炼行为学校环境机制的验证
4.6.4 锻炼行为家庭环境机制的验证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5.1 结论与启示
5.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体育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学生(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4 问卷施测注意事项说明
附录5 初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
大道无形,大爱无声——后记
本文编号:3636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3636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