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综合高中课程设置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7-09-14 18:39
本文关键词:英国综合高中课程设置及启示
【摘要】: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综合高中进行了探索,但目前我国综合高中的数量却不到500所;而英国与我国有着相似教育传统,也在同一时期开始对综合高中进行探索,却一跃成为高中教育的主要机构,并屹立不倒。笔者以为,课程设置是其综合高中取胜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英国综合高中的发展、课程设置及其主要保障措施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期为我国综合高中的探索建言献策。本研究首先对英国综合高中作简要介绍并梳理了其发展历程,并得出其综合高中迅速发展与当时适龄入学儿童增加及经济发展、三轨制理论基础的瓦解、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及社会融合的追求和英国工党政府的大力推动密切相关。其次,笔者对搜集的大量一手课程文件资料进行研究,并从不同的视角考察,得出英国综合高中的课程设置呈现如下特点:在共同框架下突出学校课程自主权和办学特色;选修课程有序多元,确保学生选课自主和平衡;普职课程及其证书等值、通用,保障学生自由转轨和适性发展。再次,对确保其课程顺利运行的主要措施进行了研究,发现从国家到学校都确保为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的课程设置基础、建立通用等值的证书评价制度并辅以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适性辅导。最后,在前期研究英国综合高中课程设置等的基础上,与我国高中教育实践比较,建议我国综合高中探索应做到政府主导、统一管理,共建综合、资源共享,制定推行方案、层层推进,完善评价体制、畅通出路,多元方式、适性辅导。
【关键词】:英国 综合高中 课程设置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9.56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引言13-30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13-17
- 一、选题缘由13-16
- 二、研究意义16-17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7-26
- 一、英国综合高中或其课程的相关研究18-24
- 二、我国综合高中课程的相关研究24-26
- 第三节 关键词界定26-28
- 一、综合高中26-27
- 二、课程27
- 三、课程设置27-28
- 第四节 研究方法28-30
- 一、文献法28
- 二、比较研究法28-29
- 三、个案研究法29-30
- 第二章 英国综合高中及其发展历程30-46
- 第一节 英国综合高中概述30-32
- 一、英国综合高中的年限30-31
- 二、英国综合高中的类型31-32
- 第二节 英国综合高中迅速发展的背景32-38
- 一、适龄入学儿童增长及经济发展对高中教育的需求33-34
- 二、三轨制理论基础的瓦解34-35
- 三、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和社会融合的追求35-37
- 四、英国工党政府的支持37-38
- 第三节 英国综合高中的发展历程38-46
- 一、探索试验阶段(1945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39-41
- 二、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41-43
- 三、改进完善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现今)43-46
- 第三章 英国综合高中的课程设置的现状和特色46-62
- 第一节 英国综合高中课程设置现状46-53
- 一、国定课程+校订课程46-48
- 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48-50
- 三、职业课程+学术课程+辅助课程50-53
- 第二节 英国综合高中课程设置特色53-62
- 一、在共同框架下突出学校课程自主权和办学特色53-55
- 二、选修课程有序多元,,确保学生选课自主和平衡55-58
- 三、普职课程及证书等值通用,保障学生自由转轨和适性发展58-62
- 第四章 英国综合高中课程设置的保障性措施62-80
- 第一节 为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的课程设置基础62-67
- 一、国家层面对课程设置的顶层设计63-65
- 二、学校层面对国家课程的执行65-67
- 第二节 建立等值通用的证书评价制度67-74
- 一、国家对课程评价制度进行统一改革67-72
- 二、学校层面对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回应72-74
- 第三节 以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适性辅导74-80
- 一、国家层面硬性规定学校提供生涯指导教育75-76
- 二、学校层面以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适性指导76-80
- 第五章 英国综合高中课程设置的启示80-91
- 第一节 政府主导,统一管理80-82
- 第二节 制定推行方案,层层推进82-85
- 一、出台综合高中试点方案82-83
- 二、以现有课程为基础探索综合高中课程方案83-85
- 第三节 完善评价体制,畅通出路85-88
- 一、推行多证书制度86
- 二、发展以学分为基础的升学和普职转换机制86-88
- 第四节 共建综合,资源共享88-89
- 第五节 多元方式,适性辅导89-91
- 结语91-92
- 参考文献92-99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9-100
- 后记100
本文编号:851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851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