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古诗词中的“鸥鸟”意象浅说

发布时间:2017-09-24 05:17

  本文关键词:古诗词中的“鸥鸟”意象浅说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文论 古诗词 文人骚客 自然景物 汪曾祺 盟鸥 古代诗词 席帽 人生理想 后所


【摘要】:正"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古人认为"意"是内在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形态,"意"是"象"的内核,"象"是"意"的寄托。因此,中国许多诗歌中的自然景物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景观,而且往往是作者移情于景后所形成的意象。"鸥鸟"作为自然界中较为常见的动物,自然也成为了诗人笔下频繁出现的意象之一。自从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将"鸥鸟"的"机心"内涵发掘出来后,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作者单位】: 河南省淮阳中学富洲部;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古诗词;文人骚客;自然景物;汪曾祺;盟鸥;古代诗词;席帽;人生理想;后所;
【分类号】:G634.3
【正文快照】: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古人认为“意”是内在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形态,“意”是“象”的内核,“象”是“意”的寄托。因此,中国许多诗歌中的自然景物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景观,而且往往是作者移情于景后所形成的意象。“鸥鸟”作为自然界中较为常见的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盈蓓;思辨、历史与激情的融合 评代迅《断裂与延续——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2 吴建民;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学特点[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吕亚宁;《中国古代文论》教学漫谈[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吴中胜;文学如水——中国古代文论以水喻文批评[J];理论月刊;2004年07期

5 袁济喜;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特质[J];求是学刊;2004年06期

6 张志强;"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和教材建设刍议[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党军旗;中国古代文论的创造思想[J];写作;2005年05期

8 李春青;论发掘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意义的可能途径[J];河北学刊;2005年04期

9 张明;;评《中国古代文论精神》[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董朝刚;;论中国古代文论与儒、道思想[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迎刚;;转换,还是借鉴?——关于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现代价值之不同途径的反思[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王则远;;植根传统 对话会通——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3 赵志军;;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兼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4 张兴成;;本土文论的重建与外来文化的利用——读代迅《断裂与延续: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5 李清良;;异质文化的“激发”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6 曹顺庆;王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党圣元;;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意义生成问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8 林焕平;;略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现实主义传统[A];东方丛刊(1992年第1辑 总第一辑)[C];1991年

9 王晓路;;他者的眼光——西方汉界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总体评述[A];东方丛刊(2000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三辑)[C];2000年

10 祁志祥;;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审美鉴赏[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桂宁;关注文化生成中的中国古代文论[N];文艺报;2001年

2 陈应鸾;中国古代文论的深度研究[N];文艺报;2012年

3 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的永久魅力[N];人民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研;谁说中国古代文论已经百无一用[N];辽宁日报;2011年

5 李凯;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反思与建设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章辉;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对话[N];文艺报;2013年

7 中胜;重视对中国古代文论诗性智慧的探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郭鸷;中国古代文论能够融会到世界性文论中去吗?[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曾庆元;探索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N];文艺报;2001年

10 廖四平 张玉亮;对话与重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丽娜;运用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探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周宁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性、情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吴文萍;中国古代文论中“象”范畴的发展演变[D];延安大学;2016年

4 孙娜;中国古代文论“厚”范畴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5 徐湘豫;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气”[D];新疆大学;2010年

6 赵丽君;试析“和”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7 陈丽丽;审美的异端:中国古代文论“狂”范畴之浅探[D];河南大学;2005年

8 寇佳艳;中国古代文论中“自然”概念的历史演变[D];延安大学;2013年

9 刘敏;中国古代文论“冲淡”范畴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

10 樊凤芝;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接受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09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909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2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