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采集仓库 > 无忧论文 >

护理“双师型”教师担任力结构组建研究,教师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15-02-02 16:56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是国内外职教领域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 80 年代,将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培养与提高放在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位置,其中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把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高及培养模式纳入职业教育研究的范畴。我国从建国后开始发展职业教育,但直到 20 世纪末职业教育事业才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2 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 号)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揭开新篇章,全国各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文件精神,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办学层次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职业教育仍落后于高等教育及基础教育,,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办学层次等方面。其中职业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特殊,职业教育需要大批的既有专业理论知识,但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进入到一线教师队伍。
到上世纪 90 年代教育部门已经逐步开始关注职业教育教师素质问题。其中在 1995 年,原国家教委发布了《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 号)文中第一次提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 以上的‘双师型’ 教师;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基本达到“双师型”要求”[6]。2004 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16 号)中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 50%为合格,而达到 70%者为优秀”[7]。文件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达标比例,从而促进了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该文件的出台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5 年,国务院再一次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文件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经费问题及资格评定要求做了进一步明确的规定,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保障。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明确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8]。2011 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中指出:“要加快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期间将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密切医疗卫生机构与护理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适应护理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9]。纲要中指出:要培养临床实用性人才,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这进一步要求护理教师不仅要具备医学理论知识还应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才能培养出相应的实用性人才。
...........................

1.2 研究意义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关注的关键问题。因此,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职业院校的办学层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必须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完整的培养培训制度,努力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是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保证。本文的研究从人力资源的视角对护理“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进行研究,将科学管理理论引入到教师培养的过程中。
1.2.1 理论意义
目前,国外胜任力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全面,从胜任力的内涵、特征,到建立胜任力模型的方法、步骤,以及行为事件访谈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都已做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在我国,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于企业管理者层面,一些专家和学者很少去研究职业院校教师的胜任力特征。胜任力模型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各项职能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和技术前提。因此,把胜任力模型引入到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来,研究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探索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对教师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这对于职业院校师资管理的创新,以适应社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2 实践意义
为中等职业院校选拔、培养护理“双师型”教师提供新的工具和指导。构建护理“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中等职业教师胜任标准,为职业院校选拔、培训和评价“双师型”教师提供客观依据,提升中职“双师型”教师胜任能力,从而提高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及管理水平。
............................

第二章 关于胜任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2.1 胜任力研究起源
胜任力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科学管理之父”泰勒(Taylor)对“科学管理”的研究,称之为“管理胜任力运动(Management Competencies Movement)”。Taylor 认为:完全可以依据物理学原理对管理进行科学研究。他所进行的“时间-动作研究”就是对胜任行的分析和探索。在过去的 30 年中,在能力评估(合格评定)的研究已成为工业和组织心理学,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教育心理学家,工业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能力做了很多。对于当代管理思想而言,胜任力的提出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麦克米兰博士对于胜任力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对美国国家外事务委员会驻外联络官的选拔方式(Foreign Service Information Officers, FSIO)进行研究取得成功后,于 1973 年发表了《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for “Intelligence”》。在该书中,麦克米兰博士批判了美国管理界广泛使用智力测试、心理测试、学术测试来预测工作效绩并以此为选拔考核的标准的状况,由此依据提出了“competency”,为中文翻译有很多种,如“胜任力”“胜任力素质特征”“素质”等。
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讲,胜任力研究是一种基础性研究,它是选拔、聘用、培训、绩效考核等管理活动的基础。对于企业管理来说胜任力测评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必须要融合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内,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胜任力测评在企业选拔、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应用的准确性及有效性。因此,不强调同企业战略而单纯胜任力研究是没有意义的。
胜任力研究的最初阶段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在强调优秀绩效员工的胜任力胜任力的研究,但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胜任力的研究已经从关注个人绩效的提升到关注组织整体绩效的提升。这一时期有学者认为:未来的胜任力研究方向,应从对个体或单一组织的胜任力的研究过渡到对个人在整个组织网络化的综合研究模式,将个人胜任力和组织胜任力结合起来,研究二者内在的规律和一致性。人力资源部门在管理实践中需要建立企业领导者、中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的网络化胜任力结构模型。这就要求在研究的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整个组织或企业的核心胜任力,并依据实际情况结合组织文化和战略目标来开拓胜任力的研究新方向。
...............................

2.2 胜任力的定义
对胜任力概念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因此要准确的给胜任力严格定义有一定的困难。目前胜任力研究界较典型的观点如表 2-1 所示:

护理“双师型”教师担任力结构组建研究,教师发表论文


由上表可见胜任力定义有很多种,对于这个术语的定义也很难有精准的定义标准。为什么关于胜任力的定义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研究显示,“胜任(competent)”或者“胜任力(competency)”这类术语在早些年的心理学文献中已经广泛使用。这些词部分起源于法律,随后在临床心理学中运用。后来,“胜任力”被引用在职业咨询领域用来定义与某种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在教学领域使用到这个词,主要在于强调较为宽泛的传统的“知识”领域(如数学、英语等)。在较早以前,工业心理学家也使用术语“(胜任的)”来描述特定行业的成功个体。由于以前在许多领域都会使用到这个词汇,不同的领域的研究对胜任力的界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它经常被认定为是一个行业之内的概念。
虽然理论研究对胜任力概念的界定差异很大,但是国内人力资源的管理者更多地倾向于使用 2003 年仲理峰和时勘给出的胜任力的概念:指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为持久的行为特征。
.............................

第三章 护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19
3.1 护理“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 ·································· 19
3.2 护理“双师型”内涵与地位 ··································20
第四章 护理“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23
4.1 胜任力要素的获取········································· 23
4.1.1 行为事件访谈对象······································ 23
4.1.2 访谈控制············································· 23
4.1.3 访谈结果整理············································ 24
4.2 问卷调查法构建胜任力模型 ······································ 24
4.2.1 问卷的编制············································· 24
4.2.2 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24
4.3 因子分析法构建胜任力模型 ········································· 25
4.3.1 因子分析法基本原理··································· 25
4.3.2 模型的统计意义··································· 26
4.3.3 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 ···································· 28
4.3.4 因子分析结果与讨论································· 28
4.4 护理“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 ······························ 37

第五章 护理“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应用

5.1 湖南省 H 职业院校护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及问题
5.1.1 护理“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
1、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情况
护理教研组现有专任教师 53 名,其中“双师型”教师 51 名,占 96.2%,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 84%;“双师型”教师占全校师生比是 2%。“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47%,“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为 62%。从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来看 H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构成比例较好,且该校护理专业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
2、双师型教师来源情况
湖南省 H 职业院校上级行政主管单位为省内一所知名大学,有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医卫类专业及三家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因此对 H 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及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良好的支持。护理“双师型”教师来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①学校通过招聘引进的护理专业人才;
②部分从高校聘请的兼职教师常年作为专职教师使用;
③从 “三甲”医院聘请的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做为护理专业课专职教师。
3、双师型教师职称结构情况
湖南省 H 职业院校护理“双师型”教师专业技术职称以中高级为主,其中高级职称即副主任护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人数为 10 人,约占总人数的 19%;中级职称及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人数为 41 人,约占总人数的 76%;初级职称即初级护师以上职称教师为 2 人,约占总人数的 4%。
4、双师型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湖南省 H 职业院校护理“双师型”教师学历构成情况良好,所有护理“双师型”教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历者占护理“双师型”教师总人数的 13%。其中护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 1 人,硕士研究生 6 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研究在阅读并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应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护理“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进行构建,所建立的胜任力模型包括五个维度三十一项胜任力特征:个人特质(耐心、亲和力、细心、公平公正、性格开朗);团队意识(统筹规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危机管理能力、协作意识、同理心、沟通能力、人际关系);教学能力(教学手段、课堂控制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艺术、心理辅导能力);职业素质(热爱护理事业、自身形象、思想道德修养、敬业精神、职业忠诚感、育人能力、压力承受能力、治学严谨);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实践指导能力、操作技能、临床经验)。构建的胜任力模型是科学、可靠的。
学术界对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研究较多,但是都集中在管理领域而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领域对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较少。本项研究所构建的胜任力模型可以为医卫类职业院校护理“双师型”教师的选拔、考核、培训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思路,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6.2 展望
本研究得到的护理“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主要是针对湖南省 H 职业院校来建立的胜任力模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模型构建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在其它医卫类职业院校进行推广。推广时为了避免上述模型的局限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问卷调查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项研究调查的对象仅为护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因受条件的局限并未对校外进行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习生经过二年在校学习和一年的实习工作,对护理“双师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体会更加深刻,反映的数据也更加客观、科学。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1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caijicangku/wuyoulunwen/11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3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