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采集仓库 > 无忧论文 >

基于云计算的专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项目管理应用研究,项目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5-02-02 17:20

1导论

1.1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轨道交通、石油、广播电视、电力、民航等各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在这些行业的自身的高速发展中,为了满足行业自身生产经营需要的通信网络应运而生。这些专网通信网络主要服务于各专网特定的行业和部门,专网通信技术平台作为其各自行业生产组织、指挥调度及管理的支撑平台,对安全性、可靠性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因此各不同专网通信存在一定差异,但从通信技术及网络结构上又有很大的共同,由此能将专网通信与运营商的公网通信进行区分。各专网通信与公网通信相比,不但服务对象不同,而且专网通信还有网络相对较小,网络结构较简单,所应用的通信技术成熟、稳定,网络安全性、可靠性要求较高。各专网的通信网络虽然较运营商的公网通信网络小,网络结构没有公网的复杂,但专网通信也会涉及现有主要的通信专业资源,如光缆、电缆、管线、杆塔、传输、交换、数据、时钟同步、视频会议、动力、配线等。从网络结构上与有主网级、省级和地区级通信网络,其网络资源涉及全国各地,涉及地域广。随着各专网通信的进一步发展,专网通信网络也将进一步扩大,随之原有的通信资源管理手段己不能满足现有通信资源管理的需求,急需创建各自的通信资源管理系统来进行管理,应用现在先进行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实现各通信资源管理的无纸化、流程化、系统化管理,专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也将会提高专网通信的管理水平。
.........

1. 2文献综述项目管理的定义
项目管理研究和应用领域最为关切的问题是决定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一问题成为过去20年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并幵展了大量研究,成果颇丰。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项目管理下过精辟的定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下: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编著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中指出,项目管理是通过应用和综合诸如启动(起始)、规划、实施、监控和收尾等项目管理过程而开展的。根据PM-BOK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整个项目管理分为九大部分,分别是整体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其中,PINTO (1987)将项目实施中的关键因素划分为十大类,这一划分被后期学者广泛接受。而BELASSI (1996)将项目成功因素分为四大类,其一为项目相关因素,其二为组织相关因素,其三为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相关因素,最后为外部环境相关因素。而更为细分的研究是CHAN (2004)将建筑项目成功因素五大类,分别是项目相关因素、人员相关因素、项目程序、项目管理活动和外部环境五类。国内文献方面,赵涛(2004),池仁勇(2006),张桂宁(2007)和胡文发(2008)等多位专家也都针对项目管理的基础性问题进行了诸多讨论。尽管关于项目管理的国内外文献众多,但是讨论专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文献却屈指可数。在电信企业的项目管理方面有部分研究成果,如李琳(1994)全面分析了电信事业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宏观影响以及用户使用电信业务所获得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并介绍了几种计算电信项目经济效益的方法。
........

2电力专网通信现状与通信建设工程项目概述

2.1电力专网通信现状分析
2.1.1电力专网通信特点概述
电力专网通信主要为电网的生产经营服务,其主要为电网的主网设备提供可靠通信通道,如为电网的继电保护、安稳控制、自动化等实时控制业务提供通信,同时也为其它非实时控制业务如行波测距、故障录波、直流\串补远方工作站、安稳信息管理系统、水情系统、调度员培训模拟、光缆监测系统、变电站图像监视系统、变电站机房环境监测系统、发电机励磁系统、电能计量、电力市场交易系统、雷电定位监测系统、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电负荷管理、配变监测、低压集抄等提供通信支撑;除此之外,电力专网通信还要为电网的企业管理、日常办公提供通信服务,如电网的营销、人事、财务、安全生产等信息系统,电网的视频会议系统、办公电话、移动电话(手机)、办公上网、移动办公(CDMA/GPRS/3G)、远程培训等业务系统。由此可见电力专网通信覆盖面广、涉及通信专业众多,服务对象及其特殊,在对如此重要的专网通信资源的调度与管理中,需要有配套的管理系统提供技术支撑。电力专网通信资源管理实施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电力专网通信在结构调整和运营方面做了诸多努力,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并结合先进的成功管理经验,顺利实现结构的优化,促进运营效率的提升,切实加强企业适应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项目管理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该管理仍然存在局限性,该管理模式偏重对基础项目的建设,忽略对内部经营管理方法的创新和改造。
.......

2.2电力专网通信资源管理实施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在整体组织中,将项目剥离出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节点来进行管理,以实现整体组织的灵活性和管理责任的针对性,根据组织内的实际情,针对各个问题进行逐一击破,这是电力专网通信资源项目管理的核心理念,也是实现电力专网通信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企业项目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企业中有目标、核算和完成时间等环节的经营活动。相比较而言,我国项目管理发展较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开始被引入我国,该管理方法一经引入便受到了建筑企业的青睐,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遗憾的是,我国对项目管理的应用并没有深入到各个领域,该管理方法只是在建筑行业薪露头角,并一度被视为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极大掩盖了项目管理的真正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其发展。实际上,工程项目管理只是项目管理的一个分支,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管理的范围十分宽泛,不仅仅局限于建筑领域,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项富含特殊管理技术的科学管理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控制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电力专网通信项目管理强调对电网企业现有资源旳有效利用,选取适合项目建设的项目经理或负责人贯彻项目管理的科学理念,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有效的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完成项目预期目标。
.........

3专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以电力基于云计算的专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项目为例..........16
3.1专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成本管理.........16
3.2电力专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分析.........23
4专网建设项目效益分析——以电力基于云计算的专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项目为例.........30
4.1该系统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工程效益分析.........30
4.2该系统承建商工程效益分析.........36
5结论与建议.........43
5.1专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项目成本管理与效益分析中存在的问题.........43
5.2专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成本管理与效益分析的改进与展望.........44

4专网建设项目效益分析一以电力基于云计算的专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项目为例

4. 1该系统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工程效益分析
4.1.1基础数据
(一)固定资产投资估算1、该系统建设以含21个地市的省为例,建设覆盖全省的专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即包含省级网络、省级涉及的电厂,地区级网络以及地区及涉及的电厂,预计整个投资估算为人民币5595万元,包含所有硬件、软件、三方控件、实施、设计等费用。2、资金来源:假定全部投资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贷款年利息为7. 47%。3、固定资产投资与计划进度:根据本项目的建设方案和投资估算,全部资金在2014年投入。项目从2014年幵始建设,预计2014年建设完毕,2014年可正式完全投入生产。4、开办费、培训费按固定资产投资的1.5%估算。5、本期工程计算期取定为10年,即2014年一2023年,其中建设期1年,生产期9年。(二)流动资金测算本期项目流动资金按经营成本的20%估算,由企业自筹。(三)固定资产佘值计算固定资产净残值按固定资产原值的3%计算。
.......

5结论与建议


5.1专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项目成本管理与效益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在项目成本管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较为突出的有:系统建设忽视成本管理建设方很重视成本管理,但却没有采用有效的方式,管理层更侧重利润中心角色。而项目是成本的中心,但不能一味降低成本而忽视工程质量。在现实项目建设中,为了降低成本牺牲质量的现象屡见不鲜。对系统建设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存在认知误区在成本管理方面,专网建设单位各部门负责人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不能认识到成本管理的系统性,将这部分责任全部归结于成本管理的财务部分。比如一些工程经理则关注工程施工质量和进程,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釆用和监督,而涉及到工程成本的问题则交给项目成本管理负责人处理,不在过问。看似三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没有有效的沟通,项目成本管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建构完备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涉及到管理方面的活动,对管理人员应构建权责利相结合的模式,以此才能失效高效的管理。针对专网通信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成本管理,在管理部门之间也应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分工和配合,奖惩有依据,才能很好地实现成本控制与管理。而国内一些建设单位,仍然遵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造成管理人员在职能、工序及权限方面不明确,不清晰,整体管理效率很低。对每个人的贡献没有很好的考核标准,造成干多干少工资一样,干坏干好奖金照发的局面,利益分配实施平均主义,很难激发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成本管理效率低下。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2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caijicangku/wuyoulunwen/12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3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