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弓长岭区矿业公司变动看技能、产权和组织的关联,企业问题研究论文
第一章 弓长岭矿业公司概况及其重要性
弓长岭区矿业公司位于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矿区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赤铁矿和磁铁矿两个品种。弓长岭区矿业公司开始开采于 1933 年,在 1949 年解放之后恢复生产。现有 7 个生产单位,4 个辅助单位,11 个实业和附企单位。该厂下设铸造、铸球、铆造、电修、加工、运检、成品、附企 8 个子公司,公司内部设有行政部室、政工部室,党委下设 2 个部室 8 个党支部。拥有高级技术人员 780 人,集体工人 21578 人,在编职工 30896 人。生产设备总拥有台数为 4236 台,类型有大型设备有 20 立空压机,中频炉,M24 滚齿机,40 立电热处理窑,3 吨非标电弧炉,移动式混砂机,牙轮钻,3.5 米立车,80 车床,电机车,160 镗床,8 米龙门。修订安全制度 11 项,铸球、加工、铸造、铆造、运检子公司通过公司样板车间达标验收;连续 8年实现事故为零。修订管理制度 126 份,对全厂 152 个工种(作业)岗位,制定了 56 个岗位工作规范,96 个岗位作业标准,全面实现了制度管理。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发展,弓长岭矿业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及采矿、选矿、炼铁、综合配套,以及焦化、动力、运输、冶金机械、技术研发、设计、自动化、综合利用等以不可在生资源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能够生产多个品味铁矿石产品,年产矿 700 多万吨。是弓长岭区支柱性产业,可以说弓长岭区是围绕着矿业公司建立而成的。弓长岭区矿业公司所上缴税额占弓长岭地区总税收的一半以上,矿业公司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在不断为社会提供支持,运输过程中由于对道路基础设施的破坏严重,遂修建了弓长岭区内多条主干道。2010 年鞍钢集团公司总产量超过 3000 万吨,营业收入超过 1500 个亿,其中弓长岭区矿业公司提供资源约为 800 万吨,营业收入占其中收入的七分之一左右。无论从对弓长岭地区的社会贡献还是对鞍钢总公司的利益、资源贡献来看,弓长岭区矿业公司都处于中流砥柱的低位,是维持,发展弓长岭和鞍钢公司的重中之重。
............................
第二章 产权变迁过程
产权按其表面意思理解:财产与权力,即支配财产的权力,是一种支配者与客观财产的相互关系。产权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权能;二是利益,二者相辅相成辨证同一。内容主要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等。产权是国家政策、制度调节经济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也是资源有效配置的方式。产权关系形式变革是以获得利益、提高效率为基本指导原则的,并且为其最根本目的。
一、大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基本逻辑
从 1978 年开始的有关我国国有企业的政策、制度大都是围绕着产权进行的,国内的众多学者对于产权制度的变革做了大量的探讨。为了增强国有企业的生命力、提高企业效率,大多企业都经历了从放权让利,企业承包制到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变革,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
(一)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国务院在 1979 年发布的《关于扩大国企经管政治自主权》打开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之路,在改革之前国企中决策权高层化,这种高层中央集权的管制压制了员工的积极性,高度集权化使组织的决策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做保证,阻碍的企业效率的提高。在这种问题背景下国家放权给企业,使企业拥有一定的决策权、支配权。在实施方面具体表现例如在保证收益增长的基础上。分给员工一定利润,保证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确保完成既定产量的基础上,较多的生产社会需要的,市场需求的产品行进自销获得格外利润。1979 年首先在北京、四川、上海等 6 个单位选作试点,到 1980年底,扩大到全国 6000 家。
放权虽然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但由于边界不明确,管理机制不规范、比较松散,出现史上最严重的三百亿财政赤字。1983 年国家实行利改税,内容为从国有企业获得的利润中征收所得税,征收所得税之后剩下的利润在由企业自主进行再分配。第二次利改税把税收对象分为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税种也分为不同类型,按照企业类型与税种类型纳税。
(二)两权分离的企业承包制阶段
第二阶段(1985-1993):为了进一步刺激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基于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基本指导思想下实施承包制。承包制是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技术类型来决定哪种经营模式,企业领导者要由竞争才能上任。承包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经营者,使政府和企业分离开来。基本原则:包基本、确上交、超多留、欠自补。承包制的实质就是把原先由政府管理下企业只负责生产的模式变革为政府较少管理,企业成为独立的自主竞争模式。承包制的经验来源于农村的独立承包责任制,但是在现代农业发展之后,承包制很难继续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去,这种预见性的失败经验同样适用于企业承包制。企业在这种制度下,只管完成额定成产量和收益量而不用再浪费时间思考如何做大企业,在没有完成规定收益时,企业是没有能力负担亏损的,结果还是由国家来承担,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弓长岭矿业公司产权改革逻辑下的具体表现
第一,放权让利阶段:(1978-1984)这个阶段是弓长岭区矿业公司的起步阶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号召下开始了对经营方式转化的探索和研究,这个阶段的到来证明着解放初期的缺设备、缺技术阶段结束,开始了扩大化生产,产出量巨增,当月产量为 12 万吨。受当时技术限制,开采手段主要以人工为主,重劳动力的工人较多。在这个阶段中建立了厂长负责制,下放权力,刺激员工积极性。首先,提高员工的工资水平;其次。在技术提高的背景下产品量的剩余增加,国家的放权使得企业收益提高,进而提高了员工的福利待遇。
我们那时候好呀!吃不花钱、不过在那时候也吃不着啥好的,能吃饱大家伙就挺满意,大伙在一起干活儿,时间都过的快,如果厂子效益好了,年底厂长还能给发吃的啥的,像米面油票嘞。连生孩子都管,那时候也不像现在找工作这么费劲,都是去找厂长说一下就行,不过俺们那时候孩子都多,但厂里要的更多,俺们一家 6、7 口人都在厂里上班,但不在一个地方。不过那时也挺累,我是干挖矿的,在井里一待就是一天,就在那往车里装煤,晚上回家腰都直不起来。(选矿厂工人,崔载云)
对员工的具体表现为基本工资涨到每月 10 块钱,米票、面票各 10 斤,油 5 斤等福利待遇的提高。对公司内部改变的具体表现为:企业自身保留的一定的收益,并对这部分收益拥有一定的使用权和决策权,公司拥有一个独立的决策制定——实施体系,从此转向经营性质的企业。建设上,企业自费建立了生活、文教、医疗等社会设置。
第二,承包制阶段:(1984-1992)这个时期的经营目标就是全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经济产值,开放经营。1987 年,厂长责任制越见成熟,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并按国家承包制的基本观点实施了厂长在上任之前签订在任期间的额定量以及任期满之后的审查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对领导体制的改革。领导班子又分为总管生产、总管资金流通以及总管经济调动三方面。1988 年制定了企业总的指导思想:在对外经济环境中要以开放的态度、联合的方式;对内部生产经营环境要权力下放,增强企业活力。1989 年先后实施了由高层管理者到底层施工者,至上而下、由多至少的承担责任制,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这个阶段由于企业效益的高速增加,因此有条件对企业社会设置进行更完善的建设,弓长岭区矿业公司又承建员工生活区,改造所属区域社会生产生活环境,重修了安平街道、苏家街道、泉眼背等十余条交通要道。
厂子效益好了,盖了房子分我们,咱们苏家这片以前全是山地,啥也么有,这不在这建厂子了么,又修了条铁路还在这儿停,就搁这片建的房子,我们原先都住平房,离上班地方老远了,一天天不亮就得起来,后来分完房子就好了,上班可近了。只要结婚了就给套房子,大小看你们家多少口人儿,但这都不是啥绝对的事,你要和领导关系好了,那就给你分套大点的呗。那时候有啥事都找厂子,结个婚也要开个介绍信,出差住个招待所也要开介绍信,两口子打架也去找厂里给解决。(工人,李大国)
第三,股份制阶段:这个时期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个体,企业由别人家的变成了自己家的。体现在弓长岭矿业公司上的是,建立干部职能全面化,公司的特点就是控制得了全局,组织得了生产;不再有“铁饭碗”制度,工人想要继续在岗,就要努力工作,加强自身技术水平建设。根据邓小平同志来访时提出的意见,对企业进行整改,,这个阶段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是是管理现代化、生产自动化,领导阶层和机构设置重复臃肿,为此企业内部精简机构设置,把各个独立的生产单位都分出去,形成股份制公司。2000 年,弓长岭矿业公司做出决定,陆续组建机修厂、动力厂、露天矿、选矿厂、建设公司、井下矿等单位。在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手段,绩效考核、施行月考。提出拔尖人才选拔评比,技术大练兵奖励,对职工进行政策性激励。
................................
第三章 组织结构变迁过程................................17
一、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迁的基本改革路径................................17
(一)高层集团的 U 型组织结构................................17
(二)过渡时期的 H 型组织结构................................17
(三)有效结构的 M 型组织结构................................18
二、弓长岭区矿业公司组织结构改革逻辑表现................................18
第四章 弓长岭区矿业公司技术体系变迁................................21
一、技术体系简介....................................21
二、解放后弓长岭区矿业公司技术体系的变迁及产值变化....................................22
第五章 从弓长岭矿业公司看产权、技术与组织的关系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不是苏东式的、不是原发型的市场化,是在国家连续的政治体制下进行的,是由国家的主体意志在做选择,是一种有选择的市场化。市场化的改革是为了提高国民经济。国有企业又正是国民经济的核心,所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效益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正是在这种政治制度背景下的改革,使国内外诸多学者认为一般确定一个好的产权关系、高效的组织结构那么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的增大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虽然也关注技术的影响,但把技术看做单纯影响效率的因素,对其不够重视。弓长岭区矿业公司是典型的国有企业,又因为所处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环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可以尽量忽略其他外部因素的实例,进而为我们在对国有企业的认识上带来了一种关于技术学理意义上的思考,本文试图从弓长岭矿业公司各个阶段的变迁中寻找出不变的关系,即无论是计划经济或是市场经济时代,在矿业公司内部的技术与产权的关系,技术与组织的关系是不变的。
在技术与产权的关系中发现,国家在制定各个阶段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进而增加企业的效益。但这个制定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关于背景的主要内容就是技术,是技术环境影响着国家的选择,产权关系的实施是为了技术而服务的。当然产权也会对技术产权一定的反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产权与技术的这种相互关系是稳定的。
在技术与组织的关系中,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车务锻、机务锻,还是市场经济时代的铁运公司、机修厂,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基本上都在围绕着技术体系,是以技术体系为依托建构起来的。弓长岭区矿业公司的实力更是证明只有符合技术规范的,符合技术要求的才会有效率。
一、技术与产权的关系
产权与技术在发生的意义上没有直接的关系,最初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出现,并不以多复杂的技术为前提。进入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现代社会以后,大机器生产的效率和私人组织生产的环境有矛盾,这个矛盾被马克思发现,并解释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矛盾,他设计并倡导了一种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权制度,但公有制的产权制度,并不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大工业基础上。而缺少效率的生产活动,特别是中小规模的生产长期靠思想动员来维系,造成了劳动者效率积极性的丧失。80 年代开始改革,就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而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在客观上就要求改变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和分配方式。我们知道中国的国有企业产权变革,是在中小企业破土的,不论是承包、租赁还是转制,只是在中小工商企业框架下运行。这些中小工商企业恰恰是技术和技术体系相对简单的情况,可以在这种技术条件下通过改变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和分配的关系也就是产权变革来提高生产效率,调动生产积极性。而技术体系复杂的大型国有企业则少有这样的产权变革,由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产权和技术的关系,在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是与技术体系复杂性密切相关的。
在解放初期,百废待兴。1918 年到 1945 年间,日本在此进行了长期的掠夺式开采,留给了解放后的弓长岭区一个机械设备坏损,缺少技术资料的工厂。在这种背景下,国家要恢复生产,恢复国家社会正常生产生活只能选择全民所有制的大生产方式。因为在这个阶段中大型机械是重要的生产工具,解放初期所拥有的重工业机械来源有两部分:一是解放之前其他国家遗留在国内的;二是我国从发达国家引进而来的。生产工具是有限的,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生产,提高产量,就十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弥补机械的不足。这个时期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主要依靠工业和农业来提高国民经济,这个时期的中国是贫穷的,更是饥饿的,所以企业产出所有收益都归国家所有,生产工具也国有家所有,由国家统一进行再分配。
体现在矿业公司的具体情况就是:矿上只有一台空气压力机和两台手持凿岩机。开采主要以人工为主。选矿法主要是物理筛选发,是以半机械半手工的方式。劳动力资源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企业主要是完成国家规定的任务,员工们被半强制半自愿的整合在企业内,整个企业事实上就是一个以机械工具和技术体系为骨骼,劳动力资源为肌肉形成的生产机器人,主要目的就是负责生产,不具有思维能力。这种不分昼夜,不知疲倦的生产机器带来了生产效益的初步提高,为继续提高国民经济做了基础的准备。
...............................
结论
中国的改革实践是在特定政治经济背景下发生的,显然不是在讨论技术与组织的关系,技术与产权关系的前提下发生的。
从特定的正式经济背景下看弓长岭区矿业公司的变迁过程不难发现国家制定产权关系是以大的技术体系为背景的,是与技术体系的复杂程度有关的,这就意味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本质性影响因素并不是产权关系,产权关系的变革只是影响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让人们更好的服务于技术体系,技术分工,其作用是为了使技术的效用发挥最大化。
在讨论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时,弓长岭区矿业公司组织结构在解放初期是围绕着机械而形成的技术辅助团体,是直接由厂长领导的生产机器,改革开放之后,技术的提高,机械工具的增多,机械的专业化发展,使得以往的辅助技术团体解体,发展为以不同技术体系,技术分工而结成的团体组织。对比图一和图二不难发现,虽然组织结构有所变化,但是组织的职能类型并没有多大改变,还是按着技术体系和机械生产链连接而成的职能部门。
国有企业的产权变革是在中小企业入手的,主观上理解为怎么样解困,甩掉包袱,让人们有更好的生活方式,激发人们创业的能动性,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在客观上,实质是遵循了组织与技术的内在规律,同样国家抓大放心,也是凭着经济政治的直觉判断,在客观上直觉判断也是主观的,在客观上也是体现了国有企业负责的技术体系,不适应家族式的简单承包。
随着改革的深化,改革初期以产权变革为肇始的这种路径依赖,仍然还是造成国企改革民进国退或民退国进困惑的重要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技术与产权,技术与组织,技术与体制,与整体的国家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以及与各种产权经济组织的适应形态的关系。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2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caijicangku/wuyoulunwen/12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