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大学生团队精神概述,团队管理论文
引言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发展状况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对团结协作的要求,独生子女“独占欲强”、“不愿屈就自己”造成无主动性合群习惯,以及高校生活网络虚拟化带来社交技能退化和责任感缺失等等社会现实都揭示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函待关注并落实。具体上,大学生这一群体团队精神缺失现实表现为大学生价值意义的多元个体化,无母校归属感的校园庄拟化,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习惯。
现阶段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是由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国情决定的,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时代赋予大学的职责是大学生现时学业、未来职业顺利的需要。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劳动协作思想、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三个角度分析大学生团队精神。全文总结出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必须融入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体现现阶段中国“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思想”特色以及重视学业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指出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应先由理论、方法、态度、情感到意识一步步升化。通过班级、社团和宿舍等实体组织以及党团组织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载体,逐渐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理论方法并进一步上升为情感意识,最终凝炼成团队精神。
20世纪70年代,日本仅在短短二三十年间就从一个国土狄小、物质不丰的贫穷小国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许多学者经过研究指出,日本战后重建的经济奇迹,其团队精神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南博的《日本的自我—社会心理学家论日木人》、中根千枝的《日本社会》、滨口惠俊、公文俊平的《日本的集团主义》,这三部著作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的角度深刻地阐释了日本团队精神。
第一章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团队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至70年代中期的日本,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得以深入研究并推广。美国方面研究发现虽然日本员工与欧美员工一对一不占优势,但如果以班组或部门为单位比赛,日本总占上风。与鼓励个人奋斗、由领导人决断的欧美社会不同,日本社会推行员工对企业公司的强烈归属感,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团队成员极富协作精神,产生强大的整体合力。可以说,日本企业公司制胜主要源于团队竞争力,其核心是企业公司内无处不在的“团队精神',。当欧美国家发现日本企业公司成功的秘密—团队精神之后,他们纷纷积极了解团队的具体内容、理论与方法,学习日本的团队建设经验,并结合自身社会传统特色与时代特征,努力培养团队精神。
第一节团队及团队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相关资料提出军队的产生是团队的起源'。团队最早含义是“一起拉”见于印欧语系的“拉”,世纪演变为“一起行动的一群人”。经过世纪年代英国塔维斯托克研究院进行的工人以团队形式组成对生产力影响研究和年代通用食品的托皮卡厂自主管理团队的成功实验,许多组织尤其是企业公司创新工作方式,“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建立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团队。传统“福特生产方式”即流水线生产方式中,为了占有更多的自然资源,人们之间主要形成的是一种无序的、疯狂的争斗掠夺关系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它既不能灵活满足市场和劳动者的需求,又不利二劳动者个性发挥。众所周知,有什么样的劳动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人们只有通过相互间的友好合作和交流才能更快更多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刁`能更加充分合理地综合利用各利,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适应公平、公正、有序的竟争和团结合作关系的时代发展需要。
瑞典汽车公司也于1988年开始采用“团队合作”生产方式。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时代的世纪,产、供、销一条龙生产将成为历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团队合作”将取代单打独斗的竞争。因此,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对以“团队”为基础的研究浪潮,“团队合作”的生产组织方式也逐渐超出小组单元生产整合形式的原意,成为涵盖生产、科研甚至包括政府、企事业组织最受欢迎的组织方式,成为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卡特森伯奇和史密斯对团队的定义为“一个团队就是由有着互补技巧的较少的人所组成的群体,他们致力于为共同的目的、绩效目标及共同负责的方式而努力奋斗。”
第二节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内涵
随着团队在各类组织的普及,作为团队文化精髓的团队精神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团队精神是人的社会属性在当今的企业公司和其他各社会团体内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往往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而相对忽视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形成。
一、团队精神
在团队成员对团队的态度几,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营造“个性自由”。成员把团队视为“家”,把自己的前途'团队的命运系在一起,极具共存共荣意识'深厚忠诚的情感。团队不仅仅是人的集合,更是能力与个性的结合。
在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态度上,团队精神表现为“士气”,指团队成员需要满足的状态并认为该状态得之于团队,进而愿意为实现团队日标而努力奋的精神状态。来自于团队内聚力而不是外夏力令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处理团队事务'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充满活力热情。
在团队成员对待自身的态度上,团队精神表现为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团队精神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所有成员去做好每一项工作,而不是牺牲成员自我。因此,它强调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同等重要,尊重和保护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
。团队精神的定义包括团队成员相互间态度上的“团结协作”、团队成员对团队的态度上的“个性自由”、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态度上的“士气”和团队成员对待自身的态度上的“全面发展”四个方面。结合以上,可以将团队精神定义为指团队成员归属、认同和满意自己的团队,以团队的共同利益和愿景为重,在全面自由发挥个性的同时主动与其他成员团结协作互补,尽职尽责努力奋斗的意愿、品格和精神状态。
真正团队精神,必须树立个性意识,成员个人能够自由自主支配自己也必须鼓励个性发展,成员个人予与合理权限,从而为每个成员的个性自由提供良好空间。美国公司董事长比尔·波拉德曾在《尽职的领导者》文中对组织的领导提出“尊重个性人格,相信所有的人”。从这层面上,团队精神以个性自由为基础。
各成员有无协作意愿和成员间能否技能互补是成员的团队和团队精神是否存在的核心。协作意愿就是成员由于协作而得到的“回报”包括物质的,如金钱,和社会的,如威望、权力、参与决策等与其“付出”提供的服务、时间等相比较后的净效果同时又是成员参加这一团队同不参加这一团队或参加其他团队相比较后“回报”的净效果。净效果越大,协作意愿也越大。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发现协作原则为“通常人们在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或周围有其他人的时候,人们会比自己单独工作时更卖力”习。同样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廷也己论述过,他指出通过协作劳动,小仪提高了工人生产力。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大学生团队精神
第一节劳动协作思想是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理论基础
因此,人不仅通过劳动确证了自身,而且还展开、创造和实现了自身。从人类社会的生产形态观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行业门类的分工出现,面对复杂工艺流程以及系统化工作编制,必然需要进行特定的劳动协作。“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协作性的劳动形式就称为劳动协作”。劳动协作不仅体现生产组织的平均劳动力,还强化劳动竞争,创造新的生产力。这一点与卜文提出的团队精神核心即协同互补和班级成员相互间态度上的“团结协作”在理论是共通的。因此,劳动协作思想是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理论基础。以卜就此具体展开论述。
不可否认,在全球化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分工都是不可避免的。以高等教育为例,大学以专业教育为基本标识,而“专业”即是对应社会分工形成的一个概念。可以看出,大学以专业教育为“劳动合作”的定位,已暗含一种要求大学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倾向。但与之对立的,却是专业的极端化导致的人自身与劳动的异化,造成了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缺失,并进一步构成对大学学术共同体的危害。
第一,专业化影响跨专业的共通与交汇。每个学生都只顾自己专业,造专业术语砌藩篱。如果说社会的精细分工造就“孤立、残废、失望的个体”,那么相似地,极端的专业化则造就“孤立、残废、失望的大学生”,导致学术共同体整合的衰退。
第二,专业化导致师生关系的变异。从大学教育自身规定性出发,高校教师应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间应是一种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专业化使得教师专注学生专业知识而非整体个性,学生也不再面对作为整体人的教师,而是一个个不同领域的“专家”。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大学生团队精神……14
第一节劳动协作思想是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理论基础……14
一、人的差异性存在和分工的出现……………………14
二、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15
三、劳动协作思想与大学生团队精神……16
第二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大学生团队精神的诉求……17
一、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发展……………………………18
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19
三、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20
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山发展的条件……21
五、人的全面发展与自发展的关系……………………22
六、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与大学生团队精神……22
第三节集体主义思想是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凝炼……23
一、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的内涵……………………23
二、大学生“集体主义”的内………………………25
三、集体主义思想与大学生团队精神…………………26
第三章大学几团队精神培养的特殊性及其途径……28
第一节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特殊性……………………28
一、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必须融入中国的文化价值观……………28
二、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思想”………31
三、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必须重视学效人的“全面发展”……………32
第二节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途径……………………33
第三章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特殊性及其途径
我国将起源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引入到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中,其特殊性包括必须融入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体现中国现阶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思想”特色以及重视学业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通过班级、党团、社团、宿舍为途径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比较有效,也符合中国特色。
第一节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特殊性
孔子从治国的角度提出了“和无寡”的政治主张,认为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否,关键在于分配是否合理,人心是否稳定,人与人之间是否和睦相处。荀子也说“和则一,一则多力”,人与人和谐相处则万众一心,万众一心则力量强大。孟子也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的“和”表现在一个组织内部,则强调成员之间精诚团结,荣辱与共,儒家的“和”并不是无差别的讲求“同一”而抹杀个性,孔子在《论语·子路》鲜明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差异性,主张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的精神衍化到今日,就成中国人高度重视的人际关系的营造,只不过在中国当今的社会,这种“互补”的关系更多地被“互利”的关系所取代。以亲朋、同乡、故旧、感情融洽等因素形成非正式团体使得中国方方面面有讲“人治”、“情治”与“法治”结合的传统。相比而言,日本文化对于人际关系的营造更多地以“无差别”的形式表现出来,国民缺乏“个性自由”,这或许是根源于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而形成的“团结合作,一致对外”的思想。自称“大和”之邦的日本,“和”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和”默默地注入国民的血脉之中,在中小学里,学生极少有粉级、跳级的。
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民主法治的“充分发扬民主”、“广泛调动积极因素”与团队精神中团队成员对待自身态度上的“全面发展”在广度层面相契合。公平正义的“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与团队精神中团队成员对待自身态度上的“全面发展”在深度层面相契合。诚信友爱中的“互帮互助',、“融洽相处”与团队精神中团队员相互间态度上的“团结协作”在实践方式上相等同。充满活力中的“创造愿望、活动、结果”与团队精神中团队成员对团队的态度上的“个性自由”在精神追求方面相一致。安定有序中的“机制、管理、秩序”的状态与团队精神中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态度上的“士气”在气势作风上相吻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和谐相处”与团队精神中团队成员相互间态度上的“团结协作”在实践观念上相融合。
结语
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归属、认同和满意自己的团队,以团队的共同利益和愿景为重,在全面自由发挥个性的同时主动与其他成员团结协作互补,尽职尽责努力奋斗的意愿、品格和精神状态。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既具有团队精神的一般特征,还具有自己的特质。团队精神是大学生现时和未来个人角色连贯性转变的保证,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其顺利完成大学对学业人的学习生活要求也是大学生合格完成社会对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要求。
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没有普适模式,现成模式需要适合国情,融入中国特色。而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影响最大,因此笔者分别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劳动协作的思想、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三个角度对大学生团队精神进行研究分析,认为以上三点均有着理论本义继承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定义、基础、特征、核心和实质都相通。具体给出劳动协作思想是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大学生团队精神的诉求,以及集体主义思想是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凝炼三个论断。总括起来,可以认为,这三点构成的整体内容抽象凝练为团队精神,是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
针·对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指出其特殊性包括第一,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必须融入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文中分别从其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述。第二,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必须体现中国现阶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思想”特色第三,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必须重视学业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2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caijicangku/wuyoulunwen/1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