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司法检视——以“宜兴胚胎案”为例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科技、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司法检视——以“宜兴胚胎案”为例的分析 出处:《法学论坛》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疑难案件中,法律与道德的巨大冲突很容易掩盖科技的"除魅"特性。科技不仅革新了法律纠纷的产生和鉴定方式,还重塑了传统道德的取舍范围。而道德则依赖人生与社会认同的优势,又为科技发展和制定法设定了伦理准则。"宜兴胚胎案"的两种裁判就证明,在制定法缺失的情况下,科技与道德将以隐性和显性的方式分别作用于法律解释,并在相互制约中影响司法裁判。然而,受国家法治意愿的影响,法官只是有选择性地接受科技与道德的引导,并最终将裁判结果限缩于法律框架之内。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项目《法律冲突的适用方法研究》(11CFX07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0-052
【正文快照】: 作为法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命题,“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时下中国法学研究中极具回暖之势,四川沪州遗赠案、陕西黄碟案、南京换偶案以及南京彭宇案等案件引发的法律与道德论争便是鲜明例证。除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之外,上述案件也引发了学界对于道德问题的深思:随着国家现代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永生;;我国刑事误判问题透视——以20起震惊全国的刑事冤案为样本的分析[J];中国法学;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湘;;“无罪推定”与“命案必破”的较量——刑讯逼供之现状与缘由[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顾玉彬;吴明霞;;刑事司法程序的科学发展——以司法的去行政化为视角的解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3 胡艺馨;桂书立;;论严格证明对我国庭审证明方式之完善——以预防刑事错案为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4 霍宪丹;郭华;;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逻辑反思与路径探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吕赵龙;易志斌;;检务保障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6 郭华;;侦查机关内设鉴定机构鉴定问题的透视与分析——13起错案涉及鉴定问题的展开[J];证据科学;2008年04期
7 马贵翔;;证明模式转换的必要性与现代证据规则[J];证据科学;2009年02期
8 常林;;谁是司法鉴定的“守门人”?——《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实施五周年成效评析[J];证据科学;2010年05期
9 陈卫东;刘计划;;刑事诉讼法治视阈中的理论新探索[J];法学家;2008年01期
10 彭海青;;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推进之路——由两个《证据规定》的出台所引发的思考[J];法学评论;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易慧琳;;冤案的透视——博弈论视角下的刑事冤案防范[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饶辉华;;10年100件公众关注刑事案件的普遍性问题探究[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3 张金浪;钟尉函;;隐形的偏好:刑事审判错误预防系统之检视与矫正[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4 荣学磊;李丽丽;;印证证明模式下“排除合理怀疑”的功能定位及展开[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5 顾香玲;张永进;;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研究[A];第五届河北法治论坛论文集[C];2014年
6 顾长洲;葛进;;论董必武诉讼法学思想与审判监督制度的规范运行[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三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建明;美国最高法院管辖基础及要素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李昌盛;论对抗式刑事审判[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卢希起;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颜飞;论书面证言[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刘涛;当代中国政法委员会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晓华;我国刑事被告人质证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7 胡志风;刑事错案与侦查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陈如超;刑事法官的证据调查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蒋鹏飞;欺诈性侦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卓黎黎;中国检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明华;论我国刑事侦查阶段律师先期介入制度的建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司艳宁;论科学证据[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刘念福;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刁锡祥;赵作海故意杀人案的法律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5 孟威;刑讯逼供的成因根源与防治对策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达丽娜;我国司法鉴定人救助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殷继文;自由心证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郝宝峰;侦查失败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宁聪;论我国司法鉴定的监督[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杨晓;未决羁押者的人身权利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泽涛;“议行合一”对司法权的负面影响[J];法学;2003年10期
2 卞君瑜;巫婆点“迷津” 公安办冤案[J];法律与生活;2000年08期
3 龚德云;佘祥林冤案背后亟待法治建构的正当侦查程序[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4 毛立新;;佘祥林冤案中的侦查错误剖析[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5 张大奎;叶县冤案纪实[J];政府法制;1998年09期
6 陈永生;;死刑与误判——以美国68%的死刑误判率为出发点[J];政法论坛;2007年01期
7 季卫东;法律职业的定位——日本改造权力结构的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井长水 杨万洲 本报记者 张惠君;[N];法制日报;2005年
2 柯良栋;[N];法制日报;2007年
,本文编号:1330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330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