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质权演进评述——以克劳福德判例为观察起点
本文关键词: 对质权 对质条款 第六修正案 证言性陈述 克劳福德诉华盛顿 出处:《当代法学》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克劳福德诉华盛顿一案推翻了罗伯茨规则,将宪法第六修正案的对质条款适用范围界定于"证言性陈述"。然而克劳福德以后相关对质判例却显示了其混乱不清的证言定义及由此所致的对质权适用混乱,其与传闻证据规则依然纠缠不清的复杂关系,也表明了其与罗伯茨规则并行适用的尴尬境况与未卜命运。
[Abstract]:The U.S. Supreme Court overturned the Roberts rule in Crawford v. Washington.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the contrast clause in the 6th Amendment of the Constitution is defined as "testimony statement". However, Crawford's subsequent confrontation case shows his confused definition of testimony and the confus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pledge rights as a result. Its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with hearsay evidence rules also shows its awkward situation and uncertain fate in parallel with Roberts rule.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基金】: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重点项目“刑事鉴定意见质证规则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71.2
【正文快照】: 美国联邦宪法第六修正案规定:“在所有的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享有……与不利于他的证人对质的权利”,〔1〕此即美国刑事诉讼中被告所享有的宪法性权利———对质权。2004年在克劳福德诉华盛顿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将对质条款的适用范畴限定于“证言性陈述”(Testimoni-al Sta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华;;美国专家证言的可采性研究——以美国判例与立法的互动为中心[J];北方法学;2008年02期
2 封利强;;证据审查机制初探[J];北方法学;2009年05期
3 李训虎;;美国证据法中的证明力规则[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4 徐磊;敖意;;美国证据法上的辨认和鉴真规则[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杨菲;;品格证据规则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6期
6 张乾雷;;美国司法认知对象研究[J];研究生法学;2008年02期
7 唐玉富;;英美证据法的关联性规则的解读与启示[J];研究生法学;2010年02期
8 陈虎;;程序性制裁之局限性——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例的分析[J];当代法学;2010年02期
9 刘哲玮;;论美国法上的证明责任——以诉讼程序为视角[J];当代法学;2010年03期
10 李本森;;关于刑事辩护中律师保守职业秘密问题的探讨[J];中国司法;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立梅;;美国对质权条款与传闻证据规则关系之考察[J];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06期
2 易延友;;证人出庭与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保障(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0年04期
3 易延友;;“眼球对眼球的权利”——对质权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10年01期
4 樊崇义;李静;;传闻证据规则的基本问题及其在我国的适用[J];证据科学;2008年03期
5 熊秋红;;从保障对质权出发研究证人出庭作证[J];人民检察;2008年24期
6 屈茂辉;;质权基本问题初探[J];法学家;1994年03期
7 蒋赛静;;解读与反思:传闻证据规则移植的中国立场[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郭天武;;论我国刑事被告人的对质权[J];政治与法律;2010年07期
9 易延友;;证人出庭与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保障[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10 赵信会;;析证人出庭作证[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祖求;您有十项法定权利[N];国际商报;2002年
2 山东省烟台市公证处韩作仁;对转质制度的思考[N];科技日报;2003年
3 黄凤兰;美国行政裁判的证据规则[N];人民法院报;2001年
4 王亚明;对流质条款的认可与限制[N];人民法院报;2004年
5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中心 樊崇义 王国忠;刑事诉讼交叉询问的普及[N];人民法院报;2006年
6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李昌盛;从“免而无耻”到“有耻且格”[N];检察日报;2011年
7 刘鹏 王超男;股票质押贷款的若干法律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0年
8 金剑锋;存单质押未尽通知义务 不得对抗第三债务人[N];人民法院报;2004年
9 马胜军;关于担保物权的存续期间[N];人民法院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庄建;完善著作权质押制度 促进著作权的商品化[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詹俊辉;刑事被告人对质权及其实现[D];吉林大学;2013年
2 王日春;证人特免权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艳;论被告人的对质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司现静;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保障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3 田晶晶;论证言性陈述标准于对质权的保障[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燕;我国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1年
5 李双;强制程序条款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戚桂亮;刑事诉讼中的潘多拉[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纪虎;论被告人的对质询问权[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8 崔洁;论美国宪法的对质诘问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南平;论刑事被告人的对质诘问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张红;论我国股权法律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579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457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