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程序法治
本文关键词: 程序法治 形式法治 实质法治 出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法治"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在诸种争议中,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间的争论,不但在法治理论中对抗性最强,也在法治实践中影响最大。因此,走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对抗性论争,明确"法治"的内涵,是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重要前提。我们认为,关于法治的最大共识是程序法治。如果我们把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放在具有内在联系的道德序列的两端,那么,程序法治是居于其间的一种独立形态,而且应该成为法治观念的核心共识。这是因为,一方面,程序法治的价值内涵比形式法治"厚",避免了倒向法律工具主义和人治的危险;另一方面,程序法治的价值内涵又比实质法治"薄",避免了倒向善治、从而模糊法治界限、增加法治不确定性的危险。
[Abstract]:"Rule of law" is a controversial concept. Among all kinds of disputes, the dispute between formal rule of law and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is not only the most confrontational in the theory of rule of law, but also the most influential in the practice of rule of law. It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rule of law in contemporary China to get out of the confrontational controversy between the formal rule of law and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and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The greatest consensus on the rule of law is the rule of procedure. If we put the formal rule of law and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at both ends of the moral sequence with inherent links, the procedural rule of law is an independent form that resides in it. This is because, on the one hand, the value of the procedural rule of law is "thicker" than that of the formal rule of law, thus avoiding the danger of turning backwards into legal instrumentalism and the rule of man; on the other hand,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the procedural rule of law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which avoids the adverse trend towards good governance, thus blurr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rule of law and increasing the risk of uncertainty of the rule of law.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计划“中国法治进程中的若干重大伦理问题研究”(课题编号:13XNJ04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0-0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峰峰,郭庆珠;从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法治:我国法治转型现实课题的法理解析[J];社会科学家;2005年03期
2 史海泉;;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类型取向[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陈金钊;;魅力法治所衍生的苦恋——对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思维方向的反思[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4 陈金钊;;对形式法治的辩解与坚守[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5 熊瑛;;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法治思维观的比较与抉择[J];领导科学;2014年11期
6 喻义东;;从形式法治走向实质法治——对我国民族和谐的法律基础的考量[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02期
7 黄文艺;;为形式法治理论辩护——兼评《法治:理念与制度》[J];政法论坛;2008年01期
8 魏治勋;彭宁;;形式法治及其中国关怀[J];学习与探索;2014年07期
9 陈金钊;;实质法治思维路径的风险及其矫正[J];清华法学;2012年04期
10 陈燕;;“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研讨会实录[J];行政法论丛;2010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彭高俭;;建设法治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孙丽岩;吕PrPr;;片纸窥法治——从董必武“依法办事”思想谈起[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一辑·上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 刘作翔;不能把形式法治看得太低[N];南京日报;2013年
2 周祖成;法治建设中的形式法治与德性基础[N];法制日报;2012年
3 华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吴情树;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N];检察日报;2011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作翔;关于司法基础理论的思考[N];人民法院报;2012年
5 田飞龙;洗冤是法律人的社会责任[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年
6 晏耀斌;一起奸幼案的起伏逆转[N];中国妇女报;2004年
7 郭庆珠;新中国60年法治建设历程[N];天津日报;2009年
8 傅达林;毛笔与软法[N];检察日报;2011年
9 林来梵;“法律保留”的诱惑[N];法制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武林;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及其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241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52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