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传播问题研究
本文选题:法律传播 切入点:要素 出处:《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法律传播既是老问题又是新问题,它曾经存在,,并且仍未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推进,确实有效的法律传播的意义愈显重要。与此同时,法律的日趋完善、法律的实施以及社会情况的变化,一些曾经的问题或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或呈现出新的变化,而一些全新的问题也渐渐浮上社会面。我国现有的法律传播模式存在很多问题,诸如人际传播模式落后,受众主体性地位不受重视,欠缺实效;组织传播模式主体责任不明确,公信力缺失,受众主体性地位被忽视等等。所以使得对我国法律传播总体体系的了解和把握,以及对现有的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便导致了本文的产生。 本文从宏观上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法律传播概述,在这部分笔者会对法律传播中的概念和要素进行基本介绍,以此来为后文的展开做铺垫;第二部分(2):本文研究视角的构建,在这部分笔者会重点介绍“显示器”、“靶子”和“调节器”研究视角的构建,其中“显示器”是指由传播主体与传播途径共同构建的“视野域”,它们共同为法律传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宏观的研究视野,法律传播的其他内容在其中都能够得以呈现;“靶子”指传播客体(即受众),它决定了传播活动是否是有的放矢;“调节器”指传播效果,它决定了传播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的修正、调节。“显示器”提供的是宏观、整体的研究,而“靶子”与“调节器”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重点,即这个研究视角兼顾整体与重点;第三部分(3—4):笔者会对我国现有的三种主要的传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在横向层面上笔者把法律传播分为三种主要模式:人际传播模式、组织传播模式、大众传播模式,在对每种模式具体分析时笔者采用的便是上述的研究视角,即宏观加重点的考察方式,所以笔者在对三种模式进行研究时都从三方面来考察,分别按顺序从“显示器”、“靶子”到“调节器”。
[Abstract]:Legal communication is not only an old problem but also a new one. It once existed, and it has not withdrawn from the stage of histo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in our country, the significance of effective legal communic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aw,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and the changes in the social situation, some of the previous problems have not been solved very well, or have shown new change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mode of leg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such as the backward mod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ive position of the audience, the lack of practical results, the lack of clear responsibility of the subject of the mode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lack of credibility and the neglect of the subjective position of the audience make it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overall system of leg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and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which leads to the emergence of this articl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rom the macroscopic point of view: the first part is an overview of legal communication.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will introduce the concepts and elements of leg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pave the way for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the article; The second par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isual angle of this paper.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will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isual angle of "monitor", "target" and "regulator". The "monitor" refers to the "visual field" which is constructed by the subject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which provides a relatively complete and macroscopic research field for the study of legal communication. The other contents of legal communication can be presented; "target" refers to the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that is, the audience), which determines whether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y is targeted; "regulator" refers to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y is a dynamic process. "display" provides macro and overall research, while "target" and "regulator" are two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emphases, that is, this research angle of view takes into account the whole and the emphasis; The third part: the author will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hree main modes of communi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On the horizontal level, the author divides the legal communication into three main mode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ode. The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mode, mass communication mode, in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each model, the author uses the above research perspective, that is, the macro-focus of the investigation, so the author studies the three models from three aspects. Go from monitor, target to regulator in sequence.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丹华;;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阵地建设——从网络的政治社会化功能谈起[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2 彭涛;陈丽;;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形成、传播与作用机制及其控制——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3期
3 廖为建;林卫强;;关于政府媒体形象传播模式的构想[J];国际新闻界;2008年11期
4 郭朝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网络实施模式[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年03期
5 崔守军;;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J];国际展望;2010年06期
6 张宁;;浅议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传播模式与影响力的关系[J];考试周刊;2009年18期
7 刘若辰;大字报中的传播变异及权力关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李金龙;张旭东;;提升政府公信力:公共信息传播的视角[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9 李保平;;元代政治与回回法文化传播模式[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胡钰;试析宣传效应的实现规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英;;SMCR传播模式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潘先伟;;河北艺术文化形态外向型传播模式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3 刘淑梅;李淑云;;论哈罗德·拉斯韦尔“五W”传播模式视野下的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宏伟;;奥运赛事在大众传播中传播模式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5 喻志远;林为干;;时域有限差分法中可同时吸收传播模式和雕落模式的吸收边界条件[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9年
6 赵大良;;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模式[A];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莫永华;寇冬泉;;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式[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马强;;电子纸阅读器对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模式的影响[A];编辑学报(2009年增刊)[C];2009年
9 程静;;慢光波导的传播模式与慢光孤子[A];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王景文;赵新路;;科技传播重在科技与受众的连通[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汕头日报 杨可;微博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扬长避短[N];汕头日报;2011年
2 郑建玲;品牌落地寻找关键接触点[N];中国质量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程伟;腾讯网发布奥运报道战略[N];民营经济报;2007年
4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科学传播中心主任 李大光;科学传播模式亟待转型[N];光明日报;2010年
5 南海网记者 赵仕芳 南海网见习记者 杨隽莹;省文体厅副厅长许振凌:海南首届网络春晚“全民又国际”[N];海南日报;2011年
6 吴军 高鹏;北京:构建法律传播立体网络[N];法制日报;2004年
7 巴仁;独立主题传播模式的核心理念[N];中国建设报;2003年
8 记者 邢宇皓;李大光教授指出——“灌输式”科学传播模式亟待转型[N];光明日报;2009年
9 金磊;“主办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传播模式研究[N];中国建设报;2010年
10 龚汝富;明清时期的法律传播与法律教育[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国宏;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赵小波;欧洲动画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朱秀清;延安文学传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牛培源;网络信息传播绩效评估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段会勇;动物舍微生物气溶胶及其向周围环境的传播[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6 徐艳;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韩鸿;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滕朋;从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倪万;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鑫陶;国内掘客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涂传飞;我国高校中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侯维;现代广告中的图形符号及传播原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郑馥璇;李调元民间传说传播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吕s
本文编号:1566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566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