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听之讼”的借鉴及当代运用
本文选题:五听之讼 + 自由心证 ; 参考:《苏州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民事诉讼中,民众选择司法途径来解决自己遇到的纷争是因为人们相信司法的公正性,相信法官是权威的、是正义的。人们希望法官断案是根据客观的真实的事实做出相应裁断。而在我国由于很多年来对程序的看重,很多法官往往更追求程序正义,把程序正义放在首要位置,导致司法定纷止争的作用减退。在中国古代,法官在审判时很多情况下会使用“五听”审判技巧,对“两造”即原、被告或证人等进行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观察清楚当事人的陈述是否符合逻辑,原因是否合理,神情是否自然,喘气是否急促,精神是否恍惚,目光是否暗淡,根据多种因素来判断案情,在内心形成确信,最后做出完美的、公正的、信服的裁断。“五听”制度往往同自由心证、事实推定、经验法则、心理学联系在一起,故在理论上有其存在的根据。“五听之讼”在古代的审判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价值言多不过。本文试从当代民事诉讼的角度来出发,对“五听之讼”提出一些深入的思考,并就如何运用和完善进行分析。
[Abstract]:In civil litigation, people choose judicial approach to solve their disputes because they believe in the fairness of the judiciary, believe that judges are authoritative and just.It is hoped that the judge will judge the case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 and true facts.In our country due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cedure for many years many judges tend to pursue procedural justice and put procedural justice in the first place leading to the decline of the role of judicial settlement dispute.In ancient China, in many cases, judges used the "five listening" trial techniques to listen to the "two things", that is, the original, the accused or the witness, to listen, to listen, to listen, to hear, to see and to see if the statements made by the parties were logical.Whether the reason is reasonable, whether the expression is natural, whether the gasp is quick, whether the spirit is trance, whether the vision is dim, according to many factors to judge the case, form the conviction in the heart, and finally make the perfect, fair, convincing judgment.The system of "five listening"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free testimony, presumption of facts, rules of experience and psychology, so there i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ts existence.The five hearings played a great role in the ancient trial.From the angle of contemporary civil a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deep thoughts on "the lawsuit of five listening", and analyzes how to use and perfect it.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9;D9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静睿;;海外追赃之困[J];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30期
2 樊荣;;诉讼欺诈侵财行为的定性[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3 宝音;徐璇;;我国民事诉讼中判决理由的公开[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7期
4 赵亚飞;邓辉辉;;民事诉讼辩论原则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1年18期
5 李琳;;未成年人民事审判中的监护补位——论未成年人司法监护的必要性[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6 潘雪城;;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相关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7 关苏晴;;关于民事诉讼送达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年21期
8 何春丽;;民事诉讼法官自由裁量权量化可行性初探[J];才智;2011年18期
9 赵兴宏;;关于仲裁资源充分利用的几点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孙彩虹;;民事附属行政诉讼制度分析[J];法学杂志;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应山;刘碧洲;;民事诉讼中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陈新;;劳动争议处理与民事诉讼分离两裁终决是最佳选择[A];江苏省劳动学会换届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郜尔彬;;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举证责任之比较[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4 吕树军;;关于民事诉讼中证人拒不作证法律责任的几点思考[A];在审判工作中如何确保司法公正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5 毛永红;;公益诉讼制度构想[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刘萍;;浅谈海事行政行为与民事诉讼[A];2006年度海事管理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6年
7 仇小松;;论股份公司中小股东权益的民事诉讼救济[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8 张小满;;论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规范[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黄世德;;论《若干规定》设立的自认制度之不足[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10 何建生;;浅析对民事诉讼中所涉行政行为的处断[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 姚正陆 南京农业大学 李新庄;虚假民事诉讼的成因及司法应对[N];人民法院报;2009年
2 记者 朱峰;河北法院将受理三鹿民事诉讼[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常亮;浅析民事诉讼的证明过程[N];经理日报;2010年
4 王禹;速裁制度在民事诉讼中的角色定位[N];江苏经济报;2011年
5 记者 荣娇娇;卡恩性侵案女主角正式提出民事诉讼[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记者 刘德华 通讯员 张学东 赵安清;宜宾南溪:“诉讼黑名单”遏制虚假民事诉讼[N];检察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杨博;美证交会 或对标普母公司提起民事诉讼[N];中国证券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袁定波;受害者均可直接提起反垄断民事诉讼[N];法制日报;2011年
9 记者 曾亮亮;最高法院:力争年内出台反垄断民事诉讼司法解释[N];经济参考报;2009年
10 记者 张先明;最高法院就反垄断民事诉讼司法解释公开征求意见[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素一;民初民事诉讼的现代转型[D];吉林大学;2010年
2 江涛;民事诉讼效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印仕柏;民事诉讼中检察权配置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都本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事诉讼模式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小林;民事诉讼公开法理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6 陈文华;民间规则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D];山东大学;2011年
7 潘度文;我国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角色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林雪标;腐败资产跨境追回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郑未媚;自由心证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宁静波;能动司法下民事诉讼效率:时间、成本约束下的最优准确性[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章;论民事诉讼中的行政争议问题处理[D];吉林大学;2010年
2 吴展才;论我国民事诉讼当庭宣判[D];广东商学院;2011年
3 贾红营;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D];四川大学;2004年
4 廖荣兴;论民事诉讼中的推定[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5 孙德军;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理性构建[D];苏州大学;2010年
6 王湘程;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7 李慧;具体行政行为对民事诉讼的法律影响[D];郑州大学;2010年
8 王文泳;民事诉讼禁反言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杨文明;论民事诉讼书证收集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10 胡自伟;论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之改革与完善[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58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758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