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中国传统司法的文化基础
本文选题:情理 + 中国传统司法 ; 参考:《学海》2014年03期
【摘要】:法律的实施,司法的运行,需要有相对稳定的、最低限度共识的文化价值体系作为支持力量,需要依靠法律和非法律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传统司法同样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化基础,它突出表现为源于儒家伦理价值观的"情理"。这既是传统中国"情理法"一体的机制所致,也是情理自身的内涵使然,更为中国传统司法实践中的诸多事例所印证。情理法三位一体的逻辑结构,使中国传统司法必然以情理为文化根基;情理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与开放特征,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司法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司法实践充分证明了情理作为一种内在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与司法文化传承。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judiciary need a relatively stable, minimum consensus cultural value system as the supporting force, which depends on the joint action of the legal and non-legal factors. Chinese traditional judicature also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foundation, which is manifested as "reason" derived from Confucian ethical values. This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the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rational law", but also the connotation of reason itself, which is confirmed by many example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judicial practice. The logic structure of the trinity of the rational law make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judicature inevitably take the reason as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the rich connotation and the openi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ason and reason, make it become the value pursui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judica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judicial practice has fully proved that reason, as an internal spirit, has deeply influenced the judicial trial and the inheritance of judicial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9;G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霍存福;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文化性状与文化追寻──情理法的发生、发展及其命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03期
2 蒋铁初;;伦理与真实之间 清代证据规则的选择[J];中外法学;2008年05期
3 俞荣根;天理、国法、人情的冲突与整合──儒家之法的内在精神及现代法治的传统资源[J];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04期
4 何勤华;清代法律渊源考[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昱春;;英雄的成功与制度的失败——《席方平》中诉讼制度的社会学分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王亚明;杜万松;;中国民事诉讼依“法”裁判辨正——从档案统计的视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马建兴;;中国古代礼与法关系之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4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5 李相森;;包公断案中的个性因素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张群;;中国古代法上的“义绝”:基于学术史的考察与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7 卞利;;明清时期婚姻立法的调整与基层社会的稳定[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邵宇;包公传说的“神判”情节述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罗龙鑫;雷建国;;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法理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田佳灵;;民意对司法裁判过程的影响[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婷婷;;个案视角下晚清江浙乡村地区婚姻的缔结与离弃——以清代刑科题本为例[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4 马作武;;孔子杀少正卯考论[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5 马作武;马腾;;春秋决狱论[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6 李青春;;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与司法在农村社会中的运作进路[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7 王立;;董必武对中国法制的两大贡献解析——中国5000年法律文明的成功转型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思想摇篮[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8 王立;;董必武:破旧成功与立新失败[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9 王立;;只有人民才能提供法制建设的根本动力——由董必武法制拓荒及中颓引发的思考[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10 王佐龙;;民间社会的“私了”——以西部民族地区为视域[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宝君;非强制行政行为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孙妍;当代中国物权法基本问题的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德伟;浅析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及其现代价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黄霞;论中国传统乡规民约[D];湘潭大学;2009年
3 余胜;认罪从宽制度刍议[D];湘潭大学;2009年
4 梁晨曦;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传承与运用[D];湘潭大学;2010年
5 诸葛瑞强;包拯司法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彭斌;清代情理审判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孙宏亮;唐律未成年人犯罪制度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8 尹永杰;论隐私权的宪法保障[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高颂;隋唐“蛊”现象探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守义;唐代复仇问题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何敏;从清代私家注律看传统注释律学的实用价值[J];法学;1997年05期
2 张晋藩;;论中国古代法律的传统[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4年02期
3 霍存福;沈家本会通中西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本文编号:1933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933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