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教育评估探究——基于主客观指标视角
本文选题:法学教育评估 + 主观指标 ; 参考:《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06期
【摘要】:针对我国法学教育评估面临的诸多问题,业界多缺乏清晰定位与实践驱动,传统上单纯基于入学情况、科研成果发表以及就业比率高低进行的教育评估实效性严重不足。从国际通例来看,主客观指标视角下的法学教育评估是较为有效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工具。一方面,通过学术声誉、雇主声誉、社会声望等主观指标可审视法学教育的声誉评价,进而可用来分析其对教育声誉提升的影响;另一方面,导入以引用率、生师比为主要内容的客观指标体系,使之与主观指标相结合,实现量与质的统一,有助于提高法学教育评估的科学性与推动作用。在当前的中国法学教育评估中,要特别注意考虑法学教育的特殊性,立足中国国情,由综合评估向立体评估延伸,在民主指标方面扩大公众参与,并与"双一流"建设有效融合。
[Abstract]:In view of many problems faced by the evaluation of leg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industry lacks clear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driv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based solely on the situation of enrollment, the publi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employment ratio has been seriously inadequat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ternational general rules, the evaluation of leg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dicators is an effective theoretical model and research tool. On the one hand, through subjective indicators such as academic reputation, employer reputation, social prestige and so on, we can examine the reputation evaluation of legal education, and then use it to analyze its impact on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reputation. The objective index system of the ratio of students to teachers, which combines the objective index with the subjective index and realizes the unification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promoting function of the evaluation of law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evaluation of legal education in China,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consider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legal education,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extending from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to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and expand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emocratic indicators. And with the "double-class" construction effective integr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法治评估创新及其在中国的推广应用研究”(12ZDD041)成果
【分类号】:D9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芳城,王立中;美中法学教育评估的比较与分析[J];政法论坛;1997年03期
2 李继业;;比较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法学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年07期
3 _5文榦;Liao Zhenyun;;中国法学教育的未来发展[J];中国法律;2007年01期
4 丁凌华;赖锦盛;;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及其反思[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李琦;;兴盛与蜕变:审思中国法学教育之现状——基于《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的映照[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6 黄金兰;;中国法学教育:为什么兴盛并蜕变着[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7 苏力;;当下中国法学教育的两项根本任务[J];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02期
8 何志鹏;高宇;徐晓;;对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中国法学教育2008年年会综述[J];当代法学;2008年06期
9 刘坤轮;;中国法学教育:进步与不均衡[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戚桂芳;袁雪;;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坤轮;;地方全球化、全球地方化与中国法学教育[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黄伟新;;中国法学教育如何应对入世挑战[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3年
3 李光耀;;论董必武法学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4 杨军;;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理念重新架构之设想[A];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C];2001年
5 袁方;;中国法学教育之审视与展望[A];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C];2001年
6 杨海坤;赵富强;;英美法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影响[A];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C];2001年
7 方X;;开拓符合中国实际的法学教育之路——论建国初期法学教育的局限及董老为此的辛勤工作[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8 张媛媛;丁俊峰;;董必武法学教育思想与我国法学高等教育改革[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9 吕江;;晚清时期英美法对山西大学堂法学教育的影响[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蒋安杰;2012年度中国法学教育十大新闻揭晓[N];法制日报;2013年
2 卓泽渊;法学教育的问题与出路[N];法制日报;2007年
3 蒋安杰;中国法学教育面临挑战[N];法制日报;2007年
4 易继明;中国法学教育的三次转型:1949—2009年[N];学习时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蒋安杰;中国法学教育十大新闻评选揭晓[N];法制日报;2010年
6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申卫星;中国法学教育亟待转型[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走向大国的中国法学教育[N];法制日报;2010年
8 刘显刚;路的回望与径的期许[N];法制日报;2007年
9 韩大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N];人民法院报;2010年
10 徐显明;法学教育的责任[N];中国改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节英;1949-1957年的中国法学教育[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庆昌;社会变迁背景下的中国法学教育[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余寺涌;中国法学教育网络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邓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与现实[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常晶;法制现代化视野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8年
5 于昕卓;论中国近代法学教育之兴起[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夏锋平;中国法学教育之现状、问题与发展进路[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秦璇;董必武法学教育思想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16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016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