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欧洲自然法学说:方法、知识谱系与作用
本文选题:格老秀斯 + 几何学 ; 参考:《比较法研究》2014年05期
【摘要】:在17、18世纪,"自然法"适时地充任"特定的人类知识形式"的角色:它成为"第一现代法哲学",几乎是这个时期所有的学者所能理解的一种"共同的语言"。不同的作者、学派和思潮都共享相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均以相同的方式构想自然法"科学",即从科学的内在结构出发来建构各自的自然法学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的自然法学说可以笼统地称为"理性主义的自然法学说"。自然法的新知识途径提供了新的解释方法,这对于部分专业法学家(特别是私法学家)构建其学说体系无疑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不仅如此,17、18世纪的自然法理论及依此而建构的法律(私法)体系伴随着启蒙运动,共同在西欧促进了18世纪50年代以降,尤其是18世纪90年代后的法典化运动的洪流,自然法的理想透过各国的法典编纂而得以体现,这些法典也被统称为"自然法法典"。
[Abstract]: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Natural Law duly assumed the role of "a particular form of human knowledge": it became "the first modern philosophy of law" and was a "common language" understood by almost all scholars in this period. Different authors, schools and thoughts share the same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and all conceive "science" of natural law in the same way, that is, to construct their own natural law theories from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science. In this sense, the new theory of natural law can be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 "rationalism of natural jurisprudence." The new knowledge of natural law provides a new method of interpretation, which undoubtedly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some professional jurists (especially private jurists) in constructing their doctrine system. Not only that, the natural law theory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the legal (private law) system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it were accompanied by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which jointly promoted the flood of the codification movement in Western Europe in the 1850s, especially after the 1890s. The ideal of natural law is embodied through the codification of national codes, which are collectively called "codes of natural law".
【作者单位】: "2011
【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法学成长中的方法与知识谱系”(项目编号:14ZDA0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舒国滢;;欧洲人文主义法学的方法论与知识谱系[J];清华法学;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丁智琼;;“快乐即幸福”与“有德即幸福”——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亚学派幸福观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李家玉;朱跃;;莎士比亚《麦克白》原型叙事空间主题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宋振美,刘翠娥;道德与文明:谁是权威——卢梭历史观悖论之揭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王平;;社会契约论三种——对霍布斯、洛克与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桂在泓;王平;;论当代中国政府能动性的发生与制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祖保泉;漫议王国维的“意境”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阳;;监视居住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及完善[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贵连;李启成;;法治(Rule of Law)还是治法——近代中国法治的一点思考[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3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4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5 邓华;;略论机械自然观的内涵及其影响[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李建军;;文学之病与超越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7 郭冬梅;;环境正义视野下农民污染受害救济探微[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8 黄力之;;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世俗性与超验性[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9 姜金良;郑晓剑;;民法视域内的国际迁徙问题[A];21世纪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彭鹏;;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发展观[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5 徐媛媛;德尔斐神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7 冯亚;普鲁塔克政治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邓岚;《苏菲的世界》:多面体折射下的人生呈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王佳;诗为能言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尚伟伟;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韩睿;西方发达国家弹劾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兆余;产权视角下的国家形成理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舒国滢;;罗马法学成长中的方法论因素[J];比较法研究;2013年01期
2 舒国滢;;决疑术:方法、渊源与盛衰[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舒国滢;;西塞罗的《论题术》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04期
4 舒国滢;;亚里士多德论题学之考辨[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5 舒国滢;;“争点论”探赜[J];政法论坛;2012年02期
6 舒国滢;;评注法学派的兴盛与危机 一种基于知识论和方法论的考察[J];中外法学;201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新铭;;略论自然法学说的历史演变[J];现代法学;1980年03期
2 赵子平;;资产阶级自然法学说及其认识价值[J];法学杂志;1981年03期
3 肖宏开;再论自然法学说的几个问题[J];比较法研究;1988年01期
4 马德普;试论西方近代自然法学说的历史特点[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5 刘亮;;《管子》思想与古代自然法学说同异之研讨[J];政法学刊;2011年05期
6 王涛;;洛克的政治社会概念与自然法学说[J];清华法学;2011年06期
7 李育书;;自然法的普遍性之痛——以黑格尔对近代自然法的批判为分析视角[J];甘肃理论学刊;2013年01期
8 陈征楠;;古典自然法学说的经验难题与逻辑困境——以法正当性问题的道德面向为视角[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9 陈文琼;;罗尔斯的新自然法学说[J];法制与社会;2009年19期
10 陈用龙;;“上帝不存在,自然法仍将存在”[J];人民之声;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杨;;道德、法律、守法义务之间的系统性理论——自然法学说与法律实证主义关系透视[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乔新生;实在法的精神[N];法制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军;论哈耶克思想的特定法理意义[D];江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42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042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