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甲乙判》研究
本文选题:甲乙判 + 通过文学的法律 ; 参考:《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甲乙判》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留下的判词集,不仅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的作品,也是研究唐代法律文化、法律思想的极好材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判词的分析,探讨其中的法律思想以及儒家法律哲学某些方面的问题,并且分析其对当下法治建设的意义。 《甲乙判》的创作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制度背景。首先,唐代立法的成熟和法典的完善要求有高质量的判词做制度的辅助文书,反过来,制度的完善也促进判文写作水平的不断进步;其次,唐代确立了完善的诉讼制度,严格追究司法官的责任,因此,判词写作需要极高的技巧;最后,但也是最直接的制度根源是唐代科举制度与铨选制度十分注重对判词写作的考察,士子必须不断提高书判写作水平才有可能获取官职。 本文将《甲乙判》分为四大类:针对法律案件的判词、针对礼教问题的判词、针对礼法关系的判词、针对与礼法无涉案件的判词,其中在判词数量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针对法律案件的判词,其次是针对礼法关系的判词,针对与礼法无涉案件的案件位居第三,最后是针对礼教问题的判词。在这四类判词中,白居易全面地表达了他对法律问题、礼教问题乃至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涉及面十分广泛。 《甲乙判》是一部用“文学化”表达的法律作品,即通过文学的法律,判词的分类和判词写作的历史变革考察对把握判词文学性特征具有重要作用。从中国古代判词文体流变的角度看,《甲乙判》属于骈判,但本文认为,《甲乙判》的判词推理清晰,通俗易懂,已经具有散判的某些风格。另外,《甲乙判》判题经常涉及到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件事实,若不考虑判词书写主体的身份,《甲乙判》甚至具备了实判的特征。在唐代,判词写作亦有三个阶段,《甲乙判》从形式上看属于第二阶段,但是白居易不仅扣紧当时社会现实问题,还积极探讨法律疑难问题,尽管并非真正出自州县疑狱,又具有第一阶段的遗风。 《甲乙判》集中体现了白居易早期的法律思想。在写作过程中,白居易坚决贯彻“引经决狱”的司法审判原则。若说在针对法律案件的判词一类判词中援引经义仅启到加强说服力的作用,那么在针对礼教问题的判词、一部分针对礼法关系的判词、针对与礼法均无涉案件的判词则大量地引用经典作为断案的唯一依据。但是,在援引经义判案的过程中,白居易又时常在不同的经籍中摇摆不定,莫衷一是,缺乏一以贯之的准据。另外,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甲乙判》还体现了白居易的民本主义思想。白居易还从法律的效用出发,提出“法有驰张”的法律思想。此外,白居易提出了礼法相跌为用的主张,这是对儒家司法哲学的一次修正。针对西方汉学界颇为流行的将西方自然法等同于儒家之“礼”的观点,本文认为这种类推并不成立,毋宁说,《甲乙判》体现的是一种均衡论思想。原因有二:其一、中国的“礼”缺乏西方传统之下的自然法那种绝对的超验性和永恒性;其二,中国的“礼”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让“礼”在司法审判中往往使裁判者摇摆不定,这点在《甲乙判》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而《甲乙判》在适用准则上的“因地制宜”“因时而异”,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最求个案平衡的均衡论。 《甲乙判》的研究对中国现代法治建设中的某些方面,如法制宣传、判例制度、判决写作具有启发意义。
[Abstract]:It is not only a very literary works , but also an excellent material to study the legal culture and legal thought of the Tang Dynasty .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legal thought and the problems in some aspects of the Confucian legal philosoph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judgment , and to analyze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esent rule of law .
First of all , the perfection of the legisla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perfection of the code demanded that there be a high - quality auxiliary instrument , in turn , the perfection of the system should promote the progressive progress of the writing level of the sentence ; secondly , the Tang Dynasty established a perfect system of litigation , which strictly investigate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hief Justice ; and finally , the most direct system is tha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selection system of the Tang Dynasty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writing of the sentence , and the scholar must improve the writing level to obtain the official position .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 the judgment of the legal case , the judgment of the relation of the gift , the judgment of the relation of the gift and law , the judgment of the law case , the third in the case of the law - related case , and finally the judgment of the question of the protocol .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the Chinese ancient judgments ,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author ' s judgment is very clear , easy to understand and has a certain style which has been handed down . In the Tang Dynasty , the author also has three stages , but it is easy not only to fasten the social reality , but also to probe into the difficult problems of the law . Although not really from the state of the state , but also has the first stage of the remains .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 Bai Juyi has made a great deal of reference to the principle of judicial trial in the early years of Confucianism . In the course of the writing process , Bai Juyi has made a great deal of reference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judicial trial of " guiding the prison sentence " . In addition , it is quite obvious that it is not established in the course of the judgment of the law .
The research of Jia Yi - yi ' s judg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m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rule of law in China , such as legal publicity , case system and judgement writing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7.6;D929;D920.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做一朵别具风格的雪花——白居易《夜雪》[J];辅导员;2011年Z2期
2 新华;;古代官员到底有多富[J];政府法制;2011年20期
3 刘园园;;论《百道判》的文学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4 丁启阵;;杜牧为何鄙视白居易[J];厦门航空;2011年08期
5 刘俏到;;青衫绯衫及绯闻[J];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33期
6 严杰;;对白居易任左拾遗与翰林学士关系的思考[J];古典文献研究;2005年00期
7 王牧兰;;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8 一得;;白居易:《闲眠》[J];祝您健康;2011年07期
9 马军;;只要付出爱,哪里住不得?[J];文史月刊;2011年08期
10 缪士毅;;好诗句句歌啼鸟[J];浙江林业;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丹尼;;唐代法律与白居易《新乐府》、《秦中吟》[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2 何清;;“盐”意之间看白居易的诗歌创作[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2008年
3 朱琦;;论韩愈与白居易[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4 岳毅平;;白居易的园林艺术法则初论[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马斗全;;白居易生平思想研究[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1997年
6 李敬一;;论白居易中后期的关心民生主题诗歌[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7 巢国俊;;白居易《花非花》的眼科解读[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05中国·洛阳白居易诗歌国际研讨会召开[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9 曹心玮;;《红楼梦》判词翻译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葛崇烈;;“弟走从军阿姨死”新解[A];唐代文学研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继平;理想的判词[N];人民法院报;2001年
2 撰文 聂建华;白居易的东林寺情结[N];九江日报;2008年
3 刘诚龙;白居易:独品鉴茶 堪誉神[N];中华合作时报;2009年
4 聂建华;白居易九江花木咏[N];九江日报;2009年
5 ;白居易唐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渭南隆重召开[N];渭南日报;2009年
6 记者 宗公平;纪念白居易诞辰书画摄影展即将开幕[N];渭南日报;2010年
7 记者 崔晓怡;纪念白居易诞辰书画摄影展开幕[N];渭南日报;2010年
8 71811部队政治部 李胜强 艾蓉;白居易:淡泊豁达心无忧[N];解放军报;2011年
9 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法院 李双;古代判词的现代启示[N];人民法院报;2011年
10 滕卉荣;白居易[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艳蓉;白居易生平与创作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赵静;司法判词的表达与实践——以古代判词为中心[D];复旦大学;2004年
3 邱月儿;元稹与白居易之唱和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谭淑娟;唐代判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毛妍君;白居易闲适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何蕾;唐代文人与法律[D];复旦大学;2008年
7 刘小明;唐宋判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肖伟韬;白居易生存哲学综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胡宪丽;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唐代新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邹婷;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中国佛学[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娟;白居易《百道判》与《唐律疏议》及儒家经典对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邱胜侠;白居易《甲乙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王婷婷;白居易近体诗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杜娟;白居易山水诗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5 卢捷;白居易中隐思想与其诗歌创作之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青舟;白居易、李商隐“感伤”诗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耀;白居易的江南情结[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8 吕世媛;白居易讽谕诗修辞艺术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9 汪红燕;中唐浮世绘[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10 吴小兰;论白居易的涉筝诗写作[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43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043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