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与法律之关系嬗变的民族国家逻辑
本文选题:民族国家 + 法律 ; 参考:《天府新论》2014年05期
【摘要】:在中国的百年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国家、法律与孝道是三种相互密切关联的现象。民族国家的建构是孝道与法分分合合多重关系变迁背后的深层政治逻辑,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形态影响了孝道与法的整体关系格局。民族国家建构背景下孝道与法关系的历史嬗变,折射出法律作为民族国家处理家庭孝道问题的有力工具,主要是作为建国方略而非治国方略的特质。已有的以民族国家来解释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某些现象的阐释,因为忽视了民族国家本身的复杂形态而失之简单化;而已有的对孝道与法关系的历史、技术、社会和规范的研究进路,因为忽视了民族国家这个政治背景,而没有认识到孝道与法关系作为政治—法律问题的维度。
[Abstract]:In China's century-old modernization process, law and filial piety are three closely related phenomena in nation-st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state is the deep political logic behind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lial piety and law, and the different forms of the nation-state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ffect the overall patter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lial piety and law.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lial piety and law in the context of nation-state construction reflects that the law is a powerful tool for the nation-state to deal with the issue of family filial piety, mainly as a founding strategy rather than a national strategy. Some phenomena in the process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have been explained by the nation-state, because the complicated form of the nation-state itself has been ignored, and the history and technolog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lial piety and law has been neglected. The study of society and norms has neglected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nation-state and failed to realize the dimen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lial piety and law as a political-legal problem.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D90-05;D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2 黄嫣梨;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与妇女地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3 孙业礼;;邓小平:“家庭是个好东西”——兼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有关共产党人应如何对待家庭的论述[J];党的文献;2010年06期
4 侯猛;;权利观念的中国化——从民族国家选择到社区伦理挑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5 曾庆敏;;以法律视角探析“孝道”[J];法学杂志;2006年02期
6 江学;亲亲相隐及其现代化[J];法学评论;2002年05期
7 王霞;孝与传统法律观[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05期
8 张欢;;从“亲亲相隐”看我国亲属作证豁免制度[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2年08期
9 黄继胜;;精神赡养初探[J];法学杂志;1987年04期
10 李哲;“亲亲相隐”的历史渊源[J];河北法学;198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泉;吕小辉;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响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张群;;中国古代法上的“义绝”:基于学术史的考察与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4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顾元;体制与道德的背反——中国传统司法的背景及困境[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蒋冬梅;;略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性质——兼谈中国古代无民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陈兵;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刘元青;;“质测即藏通几”说申论——兼论方以智的中西文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李勇军;欧阳仁根;;合作社立法模式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合理选择——基于我国目前民商事立法的背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淼;;权力、传统与村落治理——一个少数民族村落的政治图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3 王国龙;;由语言追问法律的意义[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4 李亚凝;;“嵌入性”不足与本土化司法模式之建构[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戴茂堂;李家莲;;当今国内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缺失[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彭传华;;“岂得以舜之所以事瞽瞍者事君乎?”——论王船山对孝的伦理政治化的批判[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黄小勇;;道德化的行政及其现代影响[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戈;储小平;;差序制度结构与中国管理革命——以李宁公司的发展变革为例[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9 曹正汉;;地权界定中的法律、习俗与政治力量——对珠江三角洲滩涂纠纷案例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10 郝建臻;;干部作风建设的法理学解读[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姜承秀;中韩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周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动契约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郑现U,
本文编号:2051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051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