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树立法律与道德的边界意识——哈特法律与道德划界思想的现实启示
本文选题:法律与道德 + 相对分离 ; 参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什么的问题是中西方理论界和实务者千百年探寻和破解的难题。在法学领域,自然法学和实证法学作出了不同的解答,值得关注的是,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翘楚人物哈特一改传统实证主义的观点,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重新作了解读,他在坚持实证主义原则立场的基础上提出了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观点。他的这种观点对于我国当前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具有重要启示。首先,从原则上看,我们应当坚持法律与道德分离,使法律具有自身的品格和气质,这是我们当前追求法律的秩序价值和规则意识的内在要求;其次,我们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不能断然割舍法律与道德实际存在的某种联系,承认法律与道德理性结合的现实,这是我们当前追求法律实质正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司法观的应有之义。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完美契合,使法律和道德在调试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各显其能、互助互补。
[Abstract]:What is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morality is a difficult problem that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theorists and practitioners have sought and solv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the field of law, natural and positivist jurisprudence has made a different answer. It is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hat Hart, the leader of the new analytical positivist law, changed the view of the traditional positivism and the law and morality. On the basis of insisting on the positivist principle, he put forward the view of the relativ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positivist principle. His view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s current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virtue. In principl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ity and make the law own character. And temperament, this is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 of our current pursuit of the order value and rule consciousness of the law. Secondly, while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we can not cut out som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aw and the moral reality, and recognize the reali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law and moral reason. This is the judicial justice that we seek for the legal substantive justice and adheres to the people-oriented justice.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make a perfect fit between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virtu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and make the law and morality develop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our social life.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0-0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谌洪果;;天人交战的审判:哈特与富勒之争的再解读[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07年00期
2 夏锦文,董长春;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秩序[J];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05期
3 汪太贤;论中国法治的人文基础重构[J];中国法学;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强昌文;;法治意味着什么[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3 程乃胜;;何谓法理学——读庞德的《法理学》(第一卷)[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4 杨海坤;曾祥华;;行政过程的社会正当性——利益平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5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6 赵宗亮;;权利政治初论——方法、观念与实践[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7 陈晓聪;;动物保护立法的伦理思想源流[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8 孙日华;谢慧;;法律客观性的出路——中西对比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9 张平;;法的核心要素之辩——以法律实证主义为中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10 尹德贵;;“描述社会学”的方法论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湛中乐;徐靖;;通过章程的现代大学治理[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于兆波;;包容特征的法治基础与法治保障[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李寿平;刘毅;;构建诚信制度与践行厚德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吕家毅;;论检察制度的宪政功能[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朱全景;;论检察机关贯彻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单民;上官春光;;多重视角中的检察官职业伦理[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杨迎泽;朱全景;;和谐社会、法律监督与检察官职业培训[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袁雪;;无需法律的秩序——当代社会中非国家法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探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苏令银;;公平正义: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精神的关键词[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王梓臣;;执行释明权初论[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研;论刑事法官自由裁量权[D];河北大学;2009年
2 董海宁;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颖;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园;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认定相关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玉;我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高中营;垄断协议豁免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勋;中国法治变革下的价值观冲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蒙培元;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J];孔子研究;1997年01期
2 富勒 ,汪庆华;怨恨满怀的告密者[J];天涯;2001年01期
3 强世功;迈向立法者的法理学——法律移植背景下对当代法理学的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燕楠;;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的经验启示[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彭灵勇;中国法律传统上法律与道德的互动论[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3 徐忠明;“诚信”理念:法律与道德的基础[J];学术研究;2001年10期
4 任雪平;法律与道德是一种不能分割的关系[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2年02期
5 孔玲;法治是法律与道德相互融合的统一体[J];理论与当代;2002年08期
6 康亮;;诚实信用原则的道德性拷问[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胡旭晟;宁洁;;困境及其超越:法伦理学基本问题再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沈宗灵;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道德与法律并重[J];中国法学;1996年06期
9 熊淑媛;诚信原则是我国市场经济下法律与道德的共同基础[J];理论与改革;2004年04期
10 蒋锦洪;;把握“公平正义”在联系法律与道德中的“纽结”作用[J];齐鲁学刊;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友顺;;以人为本 成就师生 打造品牌——现代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2 翁晓琴;;构建以人为本服务模式的探讨[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覃爱珍;;在新形势下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黎康;;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尹洪太;赵志红;;坚持以人为本 抓好安全管理[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8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C];2008年
6 徐琴;;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生活化[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林霞;;浅谈图书馆人文关怀[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孙俊祥;;刍议基层图书馆在发展与服务中的“人本管理”[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晓娟;;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几点认识[A];“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蔺鹏;;质量文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武汉[N];长江日报;2005年
2 辽宁人口信息中心研究员 曹景椿;以人为本[N];中国人口报;2002年
3 记者 徐英梅 张淑瑜;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5年
4 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 李家龙;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N];淮南日报;2005年
5 程伟礼;“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N];解放日报;2004年
6 张道航;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N];经济日报;2005年
7 何平 李彦彬;德龙钢铁以人为本谋发展[N];人民日报;2004年
8 安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黄立新;怎样在职校中落实“以人为本”[N];安康日报;2006年
9 李步云;为什么不应该反对“以人为本”这个提法[N];北京日报;2007年
10 安有太 文其祥;屯南煤业以人为本铸牢安全网[N];兵团日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慧娟;《见危不助犯罪化的刑法边缘性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2 彭岁枫;荀子的礼法君子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何士青;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D];武汉大学;2005年
4 逯改;生命权及其保障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皮庆侯;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高宗泽;论以人为本的人才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山鸣峰;人本与效率[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徐秦法;社会治理中的信仰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艳玲;论“以人为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中权;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及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圣福;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祥鸿;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兴旺;当前中学地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庆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5年
6 潘玉明;中国艾滋病防治的立法建议[D];武汉大学;2005年
7 陈晓燕;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杨丽;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及其当代价值[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王大忠;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岩;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63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063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