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论贝勒斯程序正义理论

发布时间:2018-07-03 03:43

  本文选题:对抗式审判模式 + 错误成本 ; 参考:《辽宁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对于程序正义这一命题的研究,在法理学领域可谓繁复,但通常关注的是在个别领域或着某一特定条件下进行研究和探讨,就有关是否能提出一个普遍的、一般性的理论的学者仍不多见,然而迈克尔·D.贝勒斯在其著作《程序正义—向个人的分配》中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尝试。《程序正义—向个人的分配》可谓是迈克尔·D.贝勒斯的一部成就卓越的著作,作为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一名教授,,贝勒斯在法律哲学领域的造就是有目共睹的,就如格里根(英国学者)说的那样,贝勒斯的综合性程序理论的提出对于程序正义理论研究领域的贡献是巨大的,可以说在这个方面他的贡献足以与边沁相提并论。 贝勒斯对于“程序”一词的语境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贝勒斯认为,“程序”一词通常情况在以下三种语境下被使用:做出集体决定或选举代表的程序,典型的是议会程序;对争端双方进行裁决的程序,典型的是民事诉讼;做出是向对方承担复旦或享受利益的决定的程序,典型的是行政行为和刑事追诉行为。而贝勒斯所主张的大多是在第三种界定下进行的。 贝勒斯一直试图提出一个关于程序正义的一般性理论,他从对抗式审判模式为研究对象,对该模式下的传统原则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之所以选择对抗式审判模式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这种模式不仅被人们所熟知,而且其包含了程序正义的核心原则。贝勒斯认为在对抗式审判模式之下,程序的恰当性依赖于错误成本(error costs)、道德成本(moral costs)、直接成本(direct costs)、过程利益(process-benefits)这四个要素。只有在最小化(EC+MC+DC-PB)之和的情况下程序才是一个恰当的程序。这一公式的提出不仅是贝勒斯程序正义理论的核心也是对于程序正义理论研究领域的一大贡献。当然贝勒斯也指出,这一评价程序的基本理论是在对抗式审判模式下的,在此之外的情形下有可能并非绝对。 本文试图通过四个部分阐述就作者对于贝勒斯程序正义理论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阐述了贝勒斯对于程序正义价值独立性之论证。第二部分阐述了程序价值原则之适用问题。第三部分阐述了贝勒斯程序正义理论的贡献与困境。第四部分阐述了贝勒斯程序正义价值理论中的一些思想观点对于中国司法实践的借鉴意义。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proposition of procedural justice can be described as complicated in the field of jurisprudence, but it is usually concerned with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in a particular field or under a particular condi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proposing a universal one. General theoretical scholars are still rare, however, Michael D. Berles made a profound attempt in his book "procedural Justice-Distribution to the individual." procedural Justice-Distribution to the individual "is Michael D. A remarkable book by Bayles, a professor a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whose work in the field of legal philosophy is obvious to all, as Gligan said. Bayles' comprehensive procedural theory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research field of procedural justice theory, which can be said to be comparable to Bentham's contribution in this respect. Berles defined the context of the word "procedure" clearly. In his opinion, the term "procedure" is usually us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contexts: the procedure for making collective decisions or electing representatives, typically the parliamentary procedure; The procedure for adjudicating the parties to a dispute is typically a civil action; the procedure for making a decision to assume Fudan or enjoy the interests of the other party; the typical procedure is administrative act and criminal prosecution. Most of what Berles advocated was carried out under the third definition. Berles has been trying to come up with a general theory of procedural justice. He has made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principles of the adversarial trial model. The reason for choosing adversarial trial model as research object is that it is not only well known, but also contains the core principle of procedural justice. In the adversarial trial mode, Berles believes that the appropriateness of procedure depends on the four elements of false cost, (error costs), moral cost, (moral costs), direct cost, (direct costs), process benefit (process-benefits). Only when the sum of EC MC DC-PB is minimized is a proper procedure. This formula is not only the core of Bellus' procedural justice theory, but also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research field of procedural justice theory. Of course, Berles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basic theory of this evaluation procedure is in the adversarial trial mode, and it may not be absolute in other circumstanc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laborate the content of the author's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procedural justice in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expounds Berles' argument on the value independence of procedural justice. The second part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procedural value principle. The third part expounds the contribution and predicament of Beerles' procedural justice theory. In the fourth part,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reference meaning of some ideas in the theory of the justice value of Beerles procedure for the judicial practice in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丹;王志远;;试论程序正义的价值[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张邦铺;姚刚;;论程序正义及其在民事诉讼中的实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3 汪峰;;从米兰达规则看程序正义[J];台声.新视角;2006年01期

4 谢秋红;;“程序正义”观念与中国的普法教育[J];探索;2006年04期

5 江智明;王岩;;现场勘查与程序正义、人权保障[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张亮;;程序正义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7 莫辅莹;;程序正义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07年12期

8 蔡斌;;浅论完善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陈婷婷;;论程序正义与法官中立——浅析邱兴华案[J];法制与社会;2008年12期

10 张保成;;勿让“民愤”干扰程序正义——对程序正义的另一种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国平;;罗尔斯程序正义思想研究——以《正义论》为中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罗洪洋;;程序正义与中国——从文化的视局观察[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3 罗洪洋;;程序正义与中国——从文化的视局观察[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4 蒲启华;;程序正义与社会主义民主[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柏新;陈柏平;;克服司法神秘化的若干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6 郭云忠;;刑事和解现状之调查[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7 王勇;;论“两规”冲突的体制根源——兼论地方政府“圈地”的内在逻辑[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评奖制度探析[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俞荣根;曾绍东;;司法改革的反思与前瞻——以董必武的司法改革思想为指导[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10 张晓芒;;司法独立与逻辑方法论的自治性[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卫乔;程序正义不容忽视[N];人民代表报;2005年

2 王琳;私车限行不能罔顾程序正义[N];贵阳日报;2008年

3 媒体评论员 王传言;生命重要还是程序重要[N];人民法院报;2011年

4 李奋飞;程序正义有局限吗[N];检察日报;2007年

5 朱忠保;从李久明案看程序正义[N];中国改革报;2005年

6 蒋德海;关注程序正义的扭曲性缺失[N];检察日报;2005年

7 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早报特约评论员 潘洪其;治堵征求民意应尊重程序正义[N];东方早报;2010年

8 舒圣祥;无博弈则不缴费符合程序正义[N];今日信息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汪仲启 张栋;刑事程序正义的需求迫在眉睫[N];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陈瑞华;程序正义:“看得见的正义”[N];人民法院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史立梅;程序正义与刑事证据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程龙;对程序正义研究中的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批判性反思[D];吉林大学;2006年

4 朱丹;程序正义与人的存在[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杨占国;政治文明语境下权力制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张剑秋;刑事被害人权利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马晶;环境正义的法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林晓霞;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9 殷冬水;民主:社会正义的生命[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徐晓;过错推定论[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镇学;论贝勒斯程序正义理论[D];辽宁大学;2012年

2 方俊民;程序正义的机会成本[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陈茂华;论程序正义下的控辩平衡制度构建[D];厦门大学;2007年

4 杨玲娜;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魏立超;行政合同特权的程序控制[D];郑州大学;2005年

6 刘卫国;论程序正义[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国宝;公安执法应遵循程序正义的理念[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李秀艳;当代中国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实现[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吴峤滨;程序正义之再认识[D];厦门大学;2006年

10 徐歆;我国法官庭外调查权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92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092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1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