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休谟问题”与近现代法学

发布时间:2018-07-10 18:29

  本文选题:休谟问题 + 休谟法则 ; 参考:《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摘要】:休谟问题主要是有关"是"与"应当"的关系、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实然"与"应然"的关系、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以及价值判断的正当性、逻辑推理的有效性的问题。休谟法则是指在回答休谟问题或解释休谟问题时所得出的某种结论或某个观点。近现代法学是受"休谟问题"影响最深、引述"休谟法则"最多的领域之一,各种近现代法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学说和思想,几乎都与休谟法则有关。"休谟问题"和"休谟法则"是引导乃至决定近现代法学论战、发展和演变的主要理论动力之一。在法学研究中应该正确、全面地理解和评价"休谟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回避它;应该通过说明去化解"休谟法则",而不应该盲目地崇拜它或简单地否定它。
[Abstract]:Hume's question mainly concer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es" and "ough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t and valu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ity" and "ought to 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t judgment and value judgment, and the legitimacy of value judgment. The validity of logical reasoning. Hume's rule refers to a certain conclusion or opinion in answering Hume's question or explaining Hume's question. Modern law is the most affected by "Hume problem". One of the fields in which Hume's law is quoted most frequently is the theory and thought of various schools of modern and modern jurisprudence and their representatives, almost all of which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Hume's law. " Hume's problem and Hume's Law are the main theoretical motive force to guide and even decide the modern legal debat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n the study of law, we should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Hume problem in an all-round way, not simply avoid it, but not blindly worship it or simply negate it by explaining it.
【作者单位】: 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基金】: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公众共用物的良法善治研究”(13&ZD179)成果
【分类号】:D9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柯岚;;自由主义与超自由主义——对昂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分析[J];北大法律评论;2002年00期

2 朱振;哲学的方法与后现代法理学[J];现代法学;2005年04期

3 熊文聪;;被误读的“思想/表达二分法”——以法律修辞学为视角的考察[J];现代法学;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小平;;论苗族作家龙宁英创作的审美人类学诗学特征[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麻国庆;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王鉴;教学论的表述危机与研究转型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4 万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的主体意识——以民间文学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杜靖;;走向田野里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对现有社会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的人类学反思[J];创新;2010年01期

6 刘勤;;农村低保福利化的生成与修正:村庄治权视角下的多点民族志分析[J];创新;2010年06期

7 池岩;;在终结与重建之间: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框架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8 付海鸿;;“在田野中寻找本文”——简评《苗疆考察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陈钢;文学视野中的文学人类学[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冯济海;;边疆文化的影视书写——论纪录片《茶马古道》的人类学意涵[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张有隽;周建新;林海;;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本土化研究[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3 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发生途径的人类学意义[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3 张雯莉;劳燕分飞为哪般?[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利;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茆晓君;风雨中的飘摇[D];上海大学;2011年

6 杨胜明;文化旅行理论视野下的《印度之行》[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黄剑波;“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斐;人类学纪录片《西藏一年》的价值体系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2 胡乐野;独立的声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清清;“糯黑村”到“糯黑石头寨”的文化建构解析[D];云南大学;2011年

4 王志勇;美国学校效能研究的历史演进[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小平;21世纪初中国大陆民族音乐学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的进展[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文君;昂格尔法律变迁理论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金烨;北京朝鲜族的个体企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张煜;想象西藏[D];暨南大学;2003年

9 张明月;经济人性化的理性反思[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10 蓝岚;联村壮族人生礼仪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雨峰;;思想/表达二分法的检讨[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2 应振芳;;思想、表达与知识产权[J];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03期

3 李琛;;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12期

4 汪丁丁;知识表达、知识互补性、知识产权均衡[J];经济研究;2002年10期

5 舒国滢;寻访法学的问题立场——兼谈“论题学法学”的思考方式[J];法学研究;2005年03期

6 杨明;;文字作品v.美术作品 对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反思[J];中外法学;2009年02期

7 陈弘毅;从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看后现代思潮[J];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03期

8 郑成思;;“形式”“内容”与版权保护范围[J];中国法学;1991年06期

9 刘春田;知识财产权解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在高;求解休谟问题的全新思索——《事实与价值》评介[J];理论前沿;2001年12期

2 王孟林;;休谟问题与自然法[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刘曼;何小芹;;读拉伦茨《法学方法论》的一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33期

4 刘丽琴;阎莉;;重解休谟问题[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5 刘华军;;“休谟问题”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建立[J];学理论;2010年19期

6 李雪峰;;论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休谟问题”——卢梭人民主权与民主的关系解读[J];求是学刊;2011年02期

7 杨晓东;陈辉;姜李;;“休谟问题”的价值困境及其当代解答[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5期

8 林燕丽;;觉悟——论康德对休谟因果论的回应[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9 刘杨;;法之正当性基础的断裂与弥合——以休谟问题为基点的考察[J];学习与探索;2008年03期

10 王敬华;;事实与价值:马斯洛关于休谟问题的解决方案述评[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晓平;;关于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及其改进[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晓平;;略论概率与归纳——兼评莫绍揆教授的归纳观[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3 张惠民;;论模糊概率逻辑[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4 周玉香;;试论归纳问题结论的可靠性[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5 张华夏;;休谟价值问题和逻辑经验主义的第三个教条[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陈晓平;;关于休谟问题的“解决”——金岳霖与罗素、莱欣巴赫归纳思想之比较[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荣立武;孙明湘;;休谟的困境[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崔永杰;;波普尔的“培根问题”及其解决[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杜疆;;试论归纳问题及波普尔的解决方案[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林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休谟的断头台”:因何向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记者 张微;刻苦自励 潜心钻研 不断取得新成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石契;“不可说”的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马俊峰;探索科学的价值[N];光明日报;2009年

5 田野 美国自由撰稿人;可证伪性原则不能作为科学分界的标准(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张荣;自私与同情的和谐[N];光明日报;2002年

7 蒋劲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尴尬的“科学哲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8 蒋曦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迈农为情感与理智寻找精巧的平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樱英;休谟的自我学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2 关巍;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3 汶红涛;人性、自由与正义[D];复旦大学;2012年

4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守夫;哲学视域中法的语言和思维层次[D];吉林大学;2006年

6 刘杨;法治的哲学之维—正当性观念的转变[D];吉林大学;2007年

7 贾大飞;论康德对自然因果性的重建[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策;休谟《自然宗教对话录》中的宗教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2 邱乐;从“休谟问题”的解析到元哲学思考[D];内蒙古大学;2013年

3 王唯人;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解决“休谟问题”[D];辽宁大学;2013年

4 张健;休谟情感伦理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吕海坤;休谟经验主义哲学新释[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肖尧;跨越鸿沟[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李赫;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袁浩;休谟与叶适功利思想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楠楠;休谟的概然性思想探析[D];南京大学;2013年

10 付云雷;休谟同情思想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14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114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4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