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法律行为对基本权利的事实损害——基于德国法的考察
本文选题:事实损害 + 行政法律行为 ; 参考:《环球法律评论》2014年03期
【摘要】:在德国,行政法律行为对公民基本权利间接引发的损害被称为"事实损害"。其中,行政法律行为间接给行政相对人带来的损害被称为后果效力的事实损害,而间接给第三人带来的损害则被称为附带效力的事实损害。与其他损害形式一样,宪法基本权利条款原则上也防御事实损害。但对事实损害的防御不得导致基本权利的防御范围漫无边际,需要对其进行限定。对于如何限定基本权利的防御范围,德国公法学界存在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分别为"归责限定说"、"主观要件说"和"规范目的说",其中"规范目的说"在宪法上最具合理性。事实损害与法律保留并非无法兼容,当法律仅授权采取某一措施而未提及后果时,需要探寻法律授权的目的,如果该项措施可能引发的事实损害后果不被授权目的所涵盖,则行政机关不得采取这一措施,否则违背法律保留原则。事实损害与其他形式的损害在法律后果上并无本质差别。
[Abstract]:In Germany, the damage caused by administrative law acts to the basic rights of citizens is called "factual damage". Among them,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law act to the administrative counterpart is called the factual damage of the effect of the consequence, and the damage to the third party is called the factual damage of the incidental effect. Like other forms of damage, constitutional fundamental rights provisions protect against factual damage in principle. But the defense against the damage of fact must not lead to the boundless scope of defense of basic rights, and it needs to be limited. There are three representative views on how to limit the defense scope of fundamental rights in German public law circles. They are "imputation limitation theory", "subjective element theory" and "normative purpose theory", among which "normative purpose theory" is the most reasonable in constitution. Factual harm is not incompatible with a reservation of law, and when the law only authorizes the taking of a measure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 consequences, the purpose of the legal authorization needs to be explored, if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factual harm that may result from the measure are not covered by the authorized purpose, Then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may not take this measure, otherwise violates the law reservation principle. There is no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factual damage and other forms of damage in terms of legal consequence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2.1;D95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军华;;浅谈学习中国古代行政法律的几点认识[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0期
2 成实;《小城镇的行政法律管理》一书出版[J];政治与法律;1988年02期
3 张明;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确保金融债权的落实[J];南方金融;2000年01期
4 周晓林;行政法律语病例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03期
5 焦利;行政法律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6 焦利;中国行政法律文化的传统及现代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7 李菁;行政法律亚文化关系初探[J];行政与法;2003年02期
8 叶才勇,陈晓明;我国行政法律在行政主体信息义务制度设计上的缺失及其立法建议[J];人大研究;2004年04期
9 张波;社会转型期的行政法律文化创新研究[J];桂海论丛;2005年03期
10 李朔,经柏龙;学生与高校之间行政法律纠纷及权利救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秋融;;论《开发商逾期办理产权证的相关法律问题及其如何处理》[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成卉青;;完善财产权保护行政法律机制的一些思考——以16起海关行政案件为例[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宋瑞祥;;我国环境保护市场化问题的思考[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胡月军;;贵州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法制环境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 朱智玲;完善环保行政法律体系推进“低碳社会”建设[N];镇江日报;2010年
2 许安标;建立和完善中国行政法律体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3 莫于川邋赵燕;未来五年我国亟需修改制定哪些行政法律[N];法制日报;2008年
4 记者 宋伟;市城管监察支队秋季练兵培训提素质[N];延安日报;2009年
5 过传忠;道义上更要予以谴责[N];联合时报;2011年
6 通讯员 袁博;强化队伍管理 规范文明执法[N];西安日报;2013年
7 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局长 徐建中;改善民生 开发民智 维护民权[N];衡阳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珉;应对气候变化行政法律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金成华;行政法律行为的新分类及其民主化启示[D];延边大学;2000年
3 王斐;论中国证券市场中的政府行为的行政法律规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董维;药价虚高的行政法律规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晓东;论性交易的行政法律管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胡绍娟;行政法律利害关系人的判定路径解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7 李广武;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中行政法律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艾衍辉;海洋环境行政法律责任归责原则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孙维玲;我国外经贸行政法律与WTO规则协调的法律问题[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10 黄静;国有公共设施行政法律问题初探[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14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114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