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比较法的优势与缺陷
[Abstract]:Globalization is the extension of modernity, and it has the attribute of delegitimizatio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law, as a rule of social relations,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s of sepa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egal globalization, comparative law has a special sensitivity to globalization.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mparative method, multi-level perspective, delocalization orientation and reflective effect, which is helpful to form a new theory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legal globalization. However, there are four defects in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law, that is, western centralism, state-centeredness, functional comparison and private law centralism, which hinder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theoretical ambition. Since the 1990s, the western comparative law circle has been pregnant with a paradigm revolution of comparative law, and Chinese comparative law needs to be developed from ancient, modern and western,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dependent and open, theory and practice. Looking for a new way in the introspection of the five relations of domination and liber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法治评估创新及其在中国的推广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12&ZD237)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D9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潘汉典;比较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比较法研究;1990年02期
2 高鸿钧;;法律文化与法律移植:中西古今之间[J];比较法研究;2008年05期
3 邓肯·肯尼迪;高鸿钧;;法律与法律思想的三次全球化:1850-2000[J];清华法治论衡;2009年02期
4 鲁楠;陆宇峰;;卢曼社会系统论视野中的法律自治[J];清华法学;2008年02期
5 鲁楠;高鸿钧;;中国与WTO:全球化视野的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6 鞠成伟;;儒家思想对世界新人权理论的贡献——从张彭春对《世界人权宣言》订立的贡献出发[J];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7 高鸿钧;;法律文化的语义、语境及其中国问题[J];中国法学;2007年04期
8 高鸿钧;;美国法全球化:典型例证与法理反思[J];中国法学;2011年01期
9 高鸿钧;;比较法研究的反思:当代挑战与范式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新平;粟进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3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4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周莉;浅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郭锐敏;;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民主输出的特点及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朱寿兴;;网络文学的公共空间建构与文学网站的使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陈克军;;合同债权性质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王浩斌;;试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念的方法论特征[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从学;;《同情》:一种被忽略的现代性体验[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吴有能;;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全球化论述的一个侧面[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亚平;;从全球化理论看太虚法师佛教改革[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文龙;王夏峥;;社会信任与社会交往的研究初探——基于“2009年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调查”西安数据分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贾海薇;;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府治理变革的制度创新——基于广东探索的思考[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张扬金;;交汇口处的权力异化与矫正——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区务人员腐败透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秀香;;幸福与信任的重建——信任价值的当代生活视角[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9 戴艳军;刘则渊;;论科学技术的道德评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李燕玲;关联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冯婧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法律治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忠信;贱讼:中国古代法观念中的一个有趣逻辑[J];比较法研究;1989年02期
2 安·塞德曼,罗伯特·В·塞德曼,赵庆培 ,潘汉典;评深圳移植香港法律建议[J];比较法研究;1989年Z1期
3 贝尔纳德·鲁登,潘汉典;英国的比较法[J];比较法研究;1990年01期
4 潘汉典;比较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比较法研究;1990年02期
5 戴维·杜鲁贝克,王力威,潘汉典;论当代美国的法律与发展运动(上)[J];比较法研究;1990年02期
6 J.H.梅里曼,D.S.克拉克,L.M.弗里德曼,俗僧;“法律与发展研究”的特性[J];比较法研究;1990年02期
7 D.霍斯特;是分析社会还是改造社会——哈贝马斯与卢曼之争[J];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8 王玉杰;;中德反内幕交易罪机制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10期
9 成良斌;论悖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4期
10 马长山;全球社团革命与当代法治秩序变革[J];法学研究;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宁,张沛;法系·全球化·法律多元[J];当代法学;2001年12期
2 刘锦;二十一世纪法律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法律全球化[J];中国法学;1999年06期
3 韩文娜;论法律全球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01期
4 谢水顺,包运成;关于法律全球化的思考[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5 王生卫;法律全球化研究的文化视角[J];理论观察;2002年05期
6 关今华,陈诚;法律全球化与世界人权保护[J];东南学术;2004年S1期
7 陶广峰;;关于“法律全球化”的一些思考[J];群言;2005年03期
8 汪俊英;试论法律发展的全球化[J];学习论坛;2005年04期
9 杨仑;略论法律全球化[J];理论导刊;2004年07期
10 龙卫球;;走出孤岛的比较法[J];比较法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米健;;比较法学与当代中国法制之命运[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2 钱锦宇;赵海怡;;法律的全球趋同——一个制度变迁视角的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王占峰;董彦鹏;;试论经济全球化对法律全球化的影响[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4 薛林;;对“法律全球化”的法理分析[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5 张媛媛;丁俊峰;;董必武法学教育思想与我国法学高等教育改革[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6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7 黄伟新;;中国法学教育如何应对入世挑战[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3年
8 张华德;武杰;;熵理论视域下的法律移植[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李振宇;;关于边缘法学类似称名问题[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振宇;;正确区分边缘法学·本体法学新学科[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清华法治论衡》主编 高鸿钧;法律全球化的迷思[N];检察日报;2011年
2 记者 蒋安杰;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成立[N];法制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黄志伟;中国比较法学研究迈向国际[N];亚太经济时报;2010年
4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陈晓枫 法学博士 汪进元;论法律全球化与中国法律的发展[N];光明日报;2001年
5 徐爱国;法律全球化的理想与困境[N];法制日报;2008年
6 慕亚平;质疑“法律全球化”[N];北京日报;2002年
7 刘兆兴;试论比较法的研究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姜明安;法律与全球化[N];人民法院报;2002年
9 叶传星;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发展[N];人民法院报;2002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王君琦;全球化不会消解法律的文化冲突[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岚;法律全球化涵义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2 张彤;欧洲私法趋同背景下的欧洲民法法典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黄金兰;法律移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任宗理;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法制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郑现U
本文编号:2223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22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