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因果报应思想在我国刑罚文化中的地位
[Abstract]:If the utilitarianism of the criminal law can not be accepted by the ordinary people of China, the Chinese people accept the theory of retribution of the criminal law, so the theory of retribution is neither the punishment of heaven and punishment nor the moral retribution of Kant, but not the law of Hegel. It's natural to accept a new idea of karma. This concep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egal culture has become the core of the current criminal law culture. First of all, the theory of retribution has a profound culture Tradition. <0.05> Kun Hexagram There is a word: "The house of good will have an end; a poor family will have more than one." Plague. "There's an ancestor worship in China since the Zhou Dynasty." However,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is kind of thinking in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is that China is a big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needs to be one Intuitive "seed melon, seed beans The thought of" beans" is an unalterable natural cause. The law of the fruit. As a civilization, the natural law is transplanted to the social law and the line become a "act _ The inevitable thinking of" feedback ", that is, seed due to In addition to the consanguinity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the behavior of the individual is not only affected by self, but also to future generations. It's a blessing. It's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Period does not exist" The concept of "afterlife", which is in the various works of the Pre-Qin Zhuzi Can't find "afterlife" In ancient times, a great number of funerals were not used for the dead, but underground, so this initial concept of retribution, "It was just" that the people who thought the life of the world could be a blessing to the future of their descendants. "shadow In response, all the ethics are traced back to the simple exchange principle of the farmer's neighborhood organization: I want you to be like you Stay with me That's what it's like. Interactive 'is the basis of the social ethics in the question of answering questions. The Confucianists are so, the Taoist is so,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09.2;D9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庆纪;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宗教观的价值取向[J];蒲松龄研究;2001年02期
2 崔蕴华;佛教中“摩登伽女”原型与《聊斋志异·乐仲》篇之渊源探讨[J];蒲松龄研究;2002年02期
3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4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6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9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10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巩富文;姚宏科;;刑事从宽政策之困境探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陈洁丽;学校教育惩戒权的国际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293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293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