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佩雷尔曼新修辞学的论式系统

发布时间:2018-11-16 07:33
【摘要】:佩雷尔曼新修辞学恢复了古典论式理论的荣耀。新修辞学论式系统是对不确定条件下推理形式的分析,虽然这些推理形式是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但笛卡尔时代以来一直被逻辑学家和知识理论家所忽视。论式是新修辞学论辩理论的核心。在新修辞学的论式系统里,亚里士多德"更可取的"topoi被用作与价值和价值层级相关联的推理前提——论证的出发点,因而与涉及推理形式的其他辩证推理发挥不同功能。新修辞学的论式在论辩中既生成说服力,也展现合理性;既与听众及其文化环境相联系,也通过论式的相反形式与论辩攻防相联系。新修辞学的论式,尤其是"准逻辑"论式与法律论证关系密切,对法律论证的辨识、结构分析、论证构建和批评有重要意义。
[Abstract]:Perelman's new rhetoric restored the glory of classical theory. The new rhetorical system is an analysis of reasoning forms under uncertain conditions. Although these reasoning forms are indispensable in practice, they have been neglected by logicians and knowledge theorists since the age of Descartes. The form is the core of the new rhetoric theory.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new rhetoric, Aristotle's "preferred" topoi is us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rgumentatio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hierarchy of value and value, and thus plays a different function from other dialectical reasoning related to the form of reasoning. The new rhetoric theory not only produces persuasion but also shows rationality in the debate; i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audience and its cultural environment, but also connected with the argument and defense through the opposite form of the theory. The new rhetoric theory, especially the "quasi-logic" theo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egal argument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dentific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 of the legal argumentation.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延安大学21世纪新逻辑研究院;
【基金】: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项目之特色项目“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2012SXTS09)的中期研究成果
【分类号】:D90-0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武宏志;;论式:法律逻辑研究的新方向[J];政法论丛;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三木;汪再祥;;法学中的概念移植问题之研讨[J];法学评论;2006年05期

2 刘保兄;;华人长校与基督教大学办学性质的嬗变[J];教育评论;2010年02期

3 徐凤真;;论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4 孙光宁;焦宝乾;;法律方法论实践特征的提升——2012年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学术报告[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5 黄士平;“应该蕴含能够”的语用学解读[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劳承万;;康德“自然天体史”视野中的先验哲学与美学——由“原初物质”至“道德神学”之目的论[J];学术研究;2009年07期

7 李丽;;法律分析中的逻辑规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朱政;;论司法裁判的多重评价标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9 徐梦醒;;法律论证与裁判智慧[J];政法论丛;2013年04期

10 蔡广超;;佩雷尔曼的普遍听众[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章博;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基督教大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永广;近代中日基督教教育比较研究(1860-1950)[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中原;;中世纪罗马法的变迁与共同法的形成[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2 张守夫;;“高科技时代”的科学哲学主题:科学论题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张奇;张黎;;SSI课程与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培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张黎;张奇;;大学生非形式推理特点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7期

5 舒国滢;寻访法学的问题立场——兼谈“论题学法学”的思考方式[J];法学研究;2005年03期

6 道格拉斯·沃顿;;基于论证型式应用的论证挖掘(英文)[J];逻辑学研究;2011年01期

7 张黎;张丽芳;;非形式推理课程比较以及新课程模式的建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张继成;;小案件 大影响——对南京“彭宇案”一审判决的法逻辑分析[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9 张黎;张奇;;儿童非形式推理的研究及展望[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徐盛桓;含意本体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龙;;佩雷尔曼新修辞学与法律论辩思想[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08年00期

2 刘旺洪;;佩雷尔曼的法律思想述论[J];法制现代化研究;2001年00期

3 侯学勇;;佩雷尔曼修辞论证理论研究[J];法律方法;2005年00期

4 柴改英;;从新修辞学论辩理论看英专学生逻辑思维特点[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5 孙光宁;;寻求可接受的修辞论证——兼评《新修辞学》[J];法律方法;2009年02期

6 吕玉赞;;新修辞学的论证技术——佩雷尔曼《修辞学王国》评介[J];法律方法;2010年01期

7 马黎;;以接受美学视角探析科技语篇翻译中的同一理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焦宝乾;;逻辑、修辞与对话:法律论证的方法[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9 焦宝乾;西方修辞学知识传统及其对法律论证的意义[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焦宝乾;;法律论证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泽民;樊明明;;论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的“部目”观[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康泽民;樊明明;;论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的“部目”观[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武宏志;丁煌;;谬误研究评论[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4 杨世秀;;“承认”说的论证规则及其应用[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5 徐学会;;王希杰先生的零度偏离观[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汪堂家;;隐喻诠释学:修辞学与哲学的联姻——兼评利科的隐喻理论[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子荣;;作为修辞学理论基石的“四个世界”[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熊明辉;;从法律论证到诉讼论证——谈谈法律论证逻辑研究对象的转变[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传新;;法律推理形式的历史发展[A];第一届全国非形式逻辑与法律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寿永明;;不断发展的修辞学思想——评《王希杰修辞学论集》[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旅美学者 吴澧;大师来自大世界[N];南方周末;2010年

2 熊明辉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从普遍性追求到个性研究的兴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戴津伟;法律中的论题及论题学思维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刘兵;作为修辞的法律[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薛婷婷;我国对外报道新修辞情境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孙光宁;可接受性:法律方法的一个分析视角[D];山东大学;2010年

5 冉杰;德性法律论证理论及其应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雪飞;佩雷尔曼新修辞学法律论证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2 张亚伟;新修辞学中的听众理论及其对司法活动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3年

3 侯晓杰;论新修辞学视角下的法律论证[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孙荣;新修辞学批评文本解读方法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马茜;法律修辞学及其对司法活动参与者的影响[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6 丁华文;法律论证的修辞学进路[D];山东大学;2012年

7 王志伟;修辞学及其在法庭论辩中的应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8 王孟斐;我国司法裁判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苏慧;奥巴马2012年国情咨文演讲同一性分析[D];广西大学;2013年

10 张蹊;伯克新修辞学视角下的英汉电视脱口秀对比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34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334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a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