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死刑适用的最新现状及走向
[Abstract]:Although the United States ranks first five in the number of executions in the world every year, reducing and controll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has always been its mainstream,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has become the goal pursued by the stat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ten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the high cost of judicial proceedings of the death penalty, the obvious unfair factors affect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by race,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wrong cases, and the weakening of the safeguard of sentencing procedures in death penalty ca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in the states is extremely uneven. The causes of abolishing the death penalty in the United States mainly include the press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influence of domestic political factors and the change of people's attitude towards the death penalty.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resolve the pending death penalty criminals after abolishing the death penalty: one is to eliminate the death penalty by way of appeal, the other is to seek alternative penalty measures for the death penalty. The third i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legal amnesty or amnesty to eliminate the suspension of execu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and then to terminate the execu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美国杜克大学;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2011822049)
【分类号】:D971.2;DD91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昭伟;;“治愈”抑或“缓解”:死刑复核程序的功能评析——死刑复核程序功能之不足与补足[J];比较法研究;2008年02期
2 阎二鹏;;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柴冬梅;;论受贿罪刑罚的完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S1期
4 高一飞;;对美国死刑案件诉讼程序的考察[J];当代法学;2008年01期
5 成凯;;论刑事辩护制度的现代性构架[J];东方法学;2008年06期
6 潘庸鲁;;中国语境下死刑限制非常规路径探讨[J];东方法学;2009年04期
7 卢均晓;;死刑复核及其法律监督问题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8 杨文革;;台湾地区的死刑变易解析[J];海峡法学;2011年02期
9 赵秉志;;中国短期内能否废止死刑问题要论[J];法学杂志;2009年08期
10 竹怀军;利子平;;我国刑事政策的抉择及其合理性论证[J];法学评论;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魏建;宋艳锴;;刑罚威慑理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刑罚的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刘守芬;李瑞生;;生命刑政策与和谐社会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3 黄淑彬;余行飞;;论死刑的犯罪主体限制的立法完善[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4 刘为勇;杨劲;王群;;作为“中国问题”的死刑存废[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5 胡桥;;20世纪西方刑事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海平;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姚建龙;福利、惩罚与少年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4 杜文俊;单位犯罪人格刑事责任的构建与论证[D];吉林大学;2006年
5 万国海;经济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6 郭明文;被告人认罪案件的处理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7 王奎;死刑正当程序论[D];湘潭大学;2007年
8 康瑛;论减少死刑目标下的死刑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李季;少年违法犯罪与少年司法体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刘蕾;刑事诉讼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陆明华;论我国刑事侦查阶段律师先期介入制度的建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芳;经济犯罪的刑罚配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任媛媛;我国死刑控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张德国;非暴力犯罪死刑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范江维;在我国引进终身监禁的法律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闫军令;毒品犯罪死刑适用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黄淑静;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的我国刑罚制度改革[D];河南大学;2011年
9 马东丽;我国死刑适用中的人权保障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王慧;论死刑案件的量刑程序[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户田信久;康树华;;外国死刑制度现状[J];国外法学;1984年01期
2 李贵方;;美国实行死刑资格陪审制[J];国外法学;1986年06期
3 徐宏;;亚洲[J];法制资讯;2009年01期
4 马克昌;;废除死刑的国家[J];法学杂志;1993年01期
5 杨涛;;比判死刑更重要的[J];政府法制;2007年13期
6 高伟;;美国宪法第八修正案“残酷和异常的刑罚”之含义[J];法制与社会;2009年23期
7 陈丽萍;;死刑在法国[J];人民检察;2007年03期
8 喻贵英;;欧洲死刑废除的启示[J];法学评论;2006年03期
9 长井圆,张弘;围绕舆论与误判的死刑存废论[J];外国法译评;1999年02期
10 杨正根;;美国对未成年人判处死刑概况[J];国外法学;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苏力;;当代中国法治的基本制约和可能的格局[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约撰稿郭光东;死刑:保留?废除?[N];南方周末;2003年
2 韦洪乾;法学专家解读郑筱萸案[N];检察日报;2007年
3 曾智湄;美国死刑制度不惧程序繁琐[N];人民政协报;2007年
4 张超;日本:执行死刑不再暗箱操作[N];法制日报;2007年
5 陈雷;量刑承诺是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变通[N];检察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汪嘉波;废除死刑是否符合俄罗斯国情[N];光明日报;2009年
7 黎宏;理念之争与现实判断[N];人民日报;2010年
8 陈灵海;法国废除死刑为何经历29年[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菲欲废除死刑引发社会担忧[N];光明日报;2006年
10 杨涛;该不该免王斌余一死?[N];检察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蒋冬梅;杀人者死的中国传统观念及其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胜华;乌兹别克斯坦废除死刑政策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杨颖;英国死刑废止进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3 陈昊天;死刑存废与民意之间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晓建;伊丽莎白·弗莱与英国监狱制度改革[D];山东大学;2008年
5 任炎锋;论联邦主义对美国死刑的影响[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吕继雷;论我国当代法律的民族性[D];山东大学;2010年
7 周振新;居正法律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352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352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