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国民政府时期民事调解制度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6 06:58
【摘要】:调解是中国社会一种古老的纠纷解决方式,在中国已经运作了数千年,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功能的历史重负,成为我国法律文化中极具中国特色的部分。中华民国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过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这一时期战乱频仍,但是民国政府从未放弃法律现代化的努力。相比中国古代传统的民事调解模式,民国时期的民事调解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可以说,民国时期的民事调解制度,是中国法律现代化的一部分,是将中国传统的非制度化的调处制度化、成文化的尝试,也是借鉴西方民事调解制度,形成自己制度设计的结果。本文目的在于通过描述这一新的调解制度与中国传统调解制度存在的诸多不同,以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新型的民事调解制度作为一种全新的制度模式所具有的开创性意义。 第一部分,详细介绍国民政府时期官方司法调解的运作机制,重点讨论调解依据、调解主体、民事调解的适用范围、民事调解的程序、调解效力的变化,同时对官方调解与诉讼模式进行比较,以具体案例说明清末民初与民国时期调解所展现的不同风格的官方司法技艺、国家治理策略、官方调解的态度、依据及效果的演进。 第二部分,指出民间调解主体的变化、调解的范围的调整与扩大、民间权威在民事纠纷调解中的作用及变化、民间调解的依据变化。意在说明民国时期的民间调解将更多新型国家意识形态纳入调解的依据,在调解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当事人或者基层社会的某些具体目的,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更大的目标即从整个国家政权所追求的目的出发来认识调解制度本身。 第三部分,半正式行政调解-从简约化治理到引入现代治理模式、调解者的选任资格变化、调解组织的组织原则与活动原则、调解范围、基层组织中准官员主持调解的社会、政治背景变化、以具体案例分析半正式行政调解体现国家与社会的互动。 第四部分,对国民政府时期事纠纷调解进行评价,指出影响民事调解案件成败的主要因素包括调解主持者的个人威望与地位、民事纠纷的具体情况、当事人双方的个人因素;同时,对民国时期民事调解制度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指出程序性不足导致民事调解存在一定的任意性,民间调解中对民间调解主持者权威的依赖,使得民间调解存在先天的缺陷以及调解中对“无讼”理念的强调和强制性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解的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9;D925.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明;;法律意识形态的变迁——以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调解”为样本[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夏秀渊;“无讼”文化探析[J];抚州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3 梁利;试论我国调解制度的存废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4 王凯;论中西方民事诉讼的法律文化[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李浩;调解的比较优势与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田成有;乡土社会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J];开放时代;2001年09期

7 胡旭晟,夏新华;中国调解传统研究──一种文化的透视[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8 刘敏;论传统调解制度及其创造性转化—— 一种法文化学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01期

9 王建勋;调解制度的法律社会学思考[J];中外法学;1997年01期

10 潘度文;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基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闫庆霞;法院调解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洪冬英;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立;传统调解制度及其现代重构之思考[D];安徽大学;2003年

2 姚红;论我国诉讼调解制度[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金平;论诉讼调解制度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合理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赵建蕊;民国时期的民事调解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傅芳霞;中国调解制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14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514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c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