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从“道不拾遗”到“道可拾遗”看中国古代私权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9-08-02 12:12
【摘要】:中国古代法律对于"拾遗"的规制,经历了由"道不拾遗"到"道可拾遗"的发展和蜕变。先秦儒家因崇义尚德而力主"道不拾遗",法家因崇尚重刑而强行"道不拾遗",中国古代法律对于"拾遗"的基本立场和传统措施是加于明令禁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法律也缓慢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战国至唐宋,法律一贯奉行"道不拾遗",而在明清,法律已明确蜕变为"道可拾遗"。"道可拾遗"取代"道不拾遗"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私权观念和私权制度的发展和进步,也说明法律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Abstract]:The regulation of "collection" in ancient Chinese law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no inheritance" to "Tao can be picked up". The Confucianism in the pre-Qin Dynasty advocated justice and morality, and the Legalists forced it because they worshiped heavy punishment. The basic position and traditional measures of ancient Chinese law on "inheritance" were prohibited by Ming Dynasty. The basic position and traditional measures of ancient Chinese law on "inheritance" were imposed on the order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basic position and traditional measure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aw on the "collection" were imposed on the order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law has also slowly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law has always adhered to "no legacy of Tao", whil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law has clearly transformed into "Tao can be collected." It is of great legal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to replace "Tao can be picked up". It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concept of private rights and the system of private rights in ancient China, and also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law has its own inherent law, which does not take the will of human beings as the transfer.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分类号】:D9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顾元;体制与道德的背反——中国传统司法的背景及困境[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蒋冬梅;;略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性质——兼谈中国古代无民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程宗璋;当代东方人“厌诉”质疑[J];安康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5 刘康磊;;无讼与厌讼之辩[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6 李方明;;清代司法实践中的情理初探[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王国骞,林进文;唤起法律文化历史的记忆——从法律文化角度解读《唐律疏议》[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孙文恺;;当代中国“法治理论”三十年发展的省思[J];北方法学;2009年01期

9 史广全;于逸生;;对传统无讼立法的考察与反思[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10 李文军;;荒诞不经与法律真实——论鬼神观念与古代司法中的事实认定[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小勇;;道德化的行政及其现代影响[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郝建臻;;干部作风建设的法理学解读[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武;党惠娟;;文化、信仰和理性:民族环境习惯法重生的三个基点[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焦艳鹏;戚道孟;;论核心生态法益及其刑事保护[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5 马作武;马腾;;春秋决狱论[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6 董颖;;董必武守法思想及其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7 张文;杜宇;;自然犯、法定犯分类的理论反思——以正当性为基点的展开[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8 孙志勇;;律师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的角色[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田孟华;;略论司法能动和解的限度[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1辑)[C];2011年

10 黄蓓;霍守明;;试论和谐社会的法制基础[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2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晓林;唐律“七杀”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宝君;非强制行政行为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锦;环境法律责任与制裁手段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陈胜;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法律与宗教[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勋;中国法治变革下的价值观冲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郭露璐;论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t,

本文编号:25221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5221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6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