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法治意识之生成
发布时间:2019-08-02 17:47
【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意味着法律制度与机制的改革与完善,更重要的是公民法治意识的建构和培育。在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当中,公民法治意识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只有尊法、守法、护法成为全民的生活习惯、一种普遍的社会交往和行为方式,只有法治“铭刻在人民的内心”、成为公民的一种信仰、成为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文化存在,才能保证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的实现。本文围绕“如何促进公民法治意识之生成”这一问题展开,并通过四个部分进行系统阐述。第一章研究了公民法治意识之内涵、构成及功能。本文认为,法治意识是一个不同于法律意识的具有价值指向的概念,表现为公民对法治的理解、认同、参与、信任与捍卫。以守法意识、契约意识、理性意识、人本意识及程序意识等为主要内容。公民法治意识有助于塑造构建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催生适应法治社会的良善规则并保证其实施、指引公民的行为选择、培育共同分享的价值观念,从而为法治建设提供文化支持、争取社会共识、培育运行土壤。第二章研究了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过程与条件。首先,通过经典文献梳理,运用古希腊几位思想家及自然法学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功利主义法学派、历史法学派、法社会学派、经济分析法学派等著名法学派部分法学家的相关理论阐释了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原理;其次,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揭示了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过程;最后,在学理阐释和跨学科分析的基础上,从制度、国家、社会及个体四个层面,总结得出了公民法治意识生成的基本条件。第三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公民法治意识状况、当前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促进机制运行现状及中国公民法治意识生成的障碍因素。通过对公民认知法律状况、参与法律实施状况、遵守及信任法律状况的实证分析,揭示出当前中国公民法治意识水平还相对不高。同时,详细考察了当前中国“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的运行现状,阐述了“三十年普法”、“学校、家庭法治教育”、“新闻媒体法治宣传”等对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影响。最后从文化传统、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及法治建设等方面探究总结了中国公民法治意识生成的障碍因素。第四章研究了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路径。在前面三章的研究基础上,依据对公民法治意识生成的过程、条件,对当前中国公民法治意识的状况与当前中国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促进机制的运行现状,对中国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障碍因素等诸方面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有效促进公民法治意识之生成:一是通过持续推进法治实践,使公民在社会化过程中自然生成法治意识的基础条件得以满足;二是建立“法治教育为主、普法服务与法治宣传为辅”的公民法治意识生成之外部促进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0
本文编号:2522273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赵敦华;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李步云;;法的人本主义[J];法学家;2010年01期
3 李蕊,孙玉芝;公民法律意识——法治之精神力量[J];法学论坛;2000年02期
4 李龙;人本法律观简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6期
5 车雷;;英国的学校法制教育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1年11期
6 王人博,赵明;超越“轴心时代”——读《社会主义法治意识》[J];中国法学;199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守贵;论当代中国的法治精神[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22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522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