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涉警网络舆情的法治解读

发布时间:2019-08-05 15:02
【摘要】:近年来,涉警网络舆情频发,对伦理道德、传统文化、政府的公信力等造成了冲击。公民法治意识的觉醒是网络舆情形成的内在动因;警察执法不公或瑕疵是涉警网络舆情高发的主因。在舆情发展的进程中,网民质疑政府公信力的倾向性明显;网民对知情权的诉求强烈。公安机关要通过透明、公平公正执法,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增强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度。一旦发生涉警网络舆情,公安机关应以合作而非对抗的理念疏导舆情,迅速发表案件事实,有效缓解舆论压力,引导舆论走向。
【图文】:

涉警网络舆情的法治解读


图1深圳“5·26特大交通事故”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三)网民对知情权的诉求强烈对涉及公民权的事实真相的强烈诉求,是很多涉警事件最终发展为涉警网络舆情的内在推力。按照“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一个涉警事件被网民上传到网络,受到一些网民关注后,如果警方没有对网民关注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回应,或回应得不到网民的认可,该事件就可能会在网络上进一步发酵,随着越来越多的网民发出质疑或反对的声音,最终发展为涉警网络舆情。警察的执法活动同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使。因此,网民对涉警事件知情权的强烈诉求,既是对事件真相的追问,也反映了网民对同类事件能否得到公正处理的焦虑和不确定感。也正是在网民的不懈追问下,“躲猫猫”事件、“杭州飙车案”、“邓玉娇案”等才得以快速、公正地处理。网民的持续追问和质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警务机关增加了工作压力,但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警察队伍的规范执法和公正执法。在虚拟和开放的网络空间里,网民持续追问和质疑的特性,还容易产生蝴蝶效应。一个网络舆情事件的持续发酵,有时会引起议题的流变,引起另一个与其有关联或相同特征的网络舆情的产生。如一个刑讯逼供案件的发生,会引起广大网民对警察执法的强烈质疑,进而导致网民对其他案件的关注,质疑在其他类似的案件中是否也存在刑讯逼供而导致冤假错案发生的情况。2011年的社会舆情事件以事件链的形式和两两对比出现的事件明显增多。一起舆情事件的发生往往引发与之相互联系或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其他舆情事件的爆发[10]。2011年1月25日,以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为开端,网友们零碎的、非专?

涉警网络舆情的法治解读


热情,该事件的网络关注度开始攀升。5月28日,当深圳警方公布的视频被网友质疑有PS痕迹时,交警处理此案的公正性被严重质疑,网络舆情瞬间高涨,并在5月29日达到此事件的峰值。随着深圳警方于5月29日、30日连续公布证据,网络舆情逐渐消退(见图2)。涉警网络舆情的发展进程,既与所涉事件的敏感度有关,又与警方对事件的回应方式有关。涉警事件与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越密切,网民对事件能否得到公正处理的不确定感越强烈,关注度就越高,就越容易发展成为网络舆情。警方公布事实真相、回应网民质疑越及时,回应的态度越诚恳,网络舆情降温就越快。如果警方不做认真调查就草率回应,敷衍了事,甚至以谎言掩盖谎言,就会引起网民的反弹,形成新的舆情热点和网络风暴,给警方造成更大的舆论压力,对事件的后续处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图2深圳“5·26特大交通事故”舆论关注度走势三、疏导涉警网络舆情的法治基础(一)公平公正执法公安机关坚持依法行政,做到公平公正执法,是疏导涉警网络舆情的前提和基矗坚持法治化原则,就是严格依法办事,将一切行为纳入法治化轨道[11]。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公安机关及广大民警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在执法过程中摒弃法律工具主义思想,树立法治和人权保障理念,做到秉公执法。在日常的行政执法中,要坚持合理合法原则,,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使处理结果既程序合法,又实体公正。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过程中,要坚决杜绝非法收集证据,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使刑事案件的侦查结论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从而在广大网民心中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提升公安机关及广大干警的公信力。反之,如果经常有诸如刑讯逼供、钓鱼执法,甚至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基金】:2012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涉警网络舆情的形成机理及其调控”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2400450171)
【分类号】:D92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红;;舆情的基本机制研究综述[J];前沿;2009年09期

2 李弼程;林琛;周杰;王允;;网络舆情态势分析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0年07期

3 王青;成颖;巢乃鹏;;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1年07期

4 刘萍萍;汪祖柱;;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2年03期

5 陆蓓;程肖;谌志群;;互联网舆情挖掘研究述略[J];情报资料工作;2010年02期

6 丁菊玲;勒中坚;王根生;周萍;;一种面向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的观点柔性挖掘模型[J];情报杂志;2009年10期

7 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J];情报杂志;2009年11期

8 高承实;荣星;陈越;邬江兴;;基于主题分类的网络舆情观测指数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12年05期

9 王铁套;王国营;陈越;;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网络舆情预警模型[J];情报杂志;2012年06期

10 徐学峰;杜晚樱;郝晓霞;梁凯;;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系统动力学仿真[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耿骞;刘颖;;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及监测方法[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马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3 潘新;基于复杂网络的舆情传播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一文;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常锐;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郑路;群体极化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王根生;面向群体极化的网络舆情演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卿立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及其应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董坚峰;面向公共危机预警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10 韦长伟;公共冲突中政府的第三方干预角色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圈圈;基于BP神经网络的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庐颖;基于粗糙集的K-means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海林;网络舆情热点信息发现及其倾向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冯世强;负面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边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王俊;基于Web搜索的舆情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石卉;基于网络内容分析法的舆情信息研究及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畅;我国网络舆论危机应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江瑾;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有效回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赵灿灿;网络舆情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来君;;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解析[J];攀登;2012年01期

2 张长军;;情报分析技巧在战略预警中的运用——以美国情报界为个案[J];情报科学;2006年11期

3 祝江斌;王超;;我国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府预警管理模式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吴远亮;;公安机关社会稳定预警略论[J];政法学刊;2007年03期

5 吴竹;;群体性事件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政法学刊;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2523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523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2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