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刑事和解的实践
发布时间:2020-03-21 03:06
【摘要】: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历史悠久的、形态复杂的、客观存在的民族社会规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一直影响着少数民族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其中民族习惯法的社会控制规范对“社区”纠纷的化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民族地区、民族信念、民族仪式和民族权威人士是少数民族化解纠纷的核心框架,其本质是从心理层面的结构性依赖社会控制的标准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参与化解矛盾纠纷时表现出较强的社会控制,弥补了我国正式诉讼制度和法律裁判矛盾纠纷的某种缺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经济利益格局的转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多样、多发将成为新常态。民族地区的刑事和解具有高成效、低成本、程序简易、贴近群众等优势,使民族地区解决纠纷机制成为有效化解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相对于民事案件来说,刑事案件的和解并不是很普遍,且刑事和解作为一种新型的刑事纠纷调解机制,并没有被社会大众所普遍认同,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刑事和解为有效化解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民众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对我国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的实地调查为例,深入对少数民族地区解决刑事纠纷机制进行研究,结合当前我国刑事和解与解决刑事纠纷现状,找出当前民族地区参与刑事和解的优势与困境,提出民族地区的刑事和解模式应如何适应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几点思考。本文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为实地考察点,运用法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在理论界讨论的基础上,研究民族地区刑事和解的模式、现状及困境与不足,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下的民族团结及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理论意义及实务价值等,第一部分阐述了刑事和解的基本概念,界定文章刑事和解的范围,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刑事和解和替代性纠纷解决的立法及发展现状,将刑事和解制度与国内外其他制度做相关的对比。第二部分呈现了少数我国民族地区刑事和解的具体模式,并通过具体案例,找出民族地区刑事和解的具体方法、程式以及结果。第三部分通过对民族地区刑事和解模型的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地区刑事和解的特点与优势,做出民族地区刑事和解的有效性分析。第四部分根据前文阐述与案例,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参与刑事和解的缺陷与不足,以及当前存在的困境,做出民族地区刑事和解的风险化分析。第五部分通过对前文的阐述与论证,得出有关构建民族地区刑事案件法制化的具体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920.4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92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t,
本文编号:2592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592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