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近代法权观念衍变论
发布时间:2020-12-12 21:43
凡政治烙有文明的痕迹,无不是因为和法律联系在一起,但这二者的勾连却千变万化、形态万千。马克斯·韦伯作为西方文明之子,洞察到了西方法律理性主义的独特所在:唯有西方将“国家”与合理制定的“宪法”、合理制定的“法规”作为本质性要素而结合在一个统一体内。因此,每一种政治变革必然都伴随着与之相连的法权的衍生和改变。16世纪上半期,西欧基督教世界的内部发生了永久性的分裂,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西方文明的内部爆发了分裂,基督教的统一世界彻底让位给了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本文正是对这一阶段由近代西欧内部的政治变化所导致的法权观念之变革的探讨:中世纪的封建秩序一直以基督教的术语被安置在一系列等级法权秩序中,西欧在走向近代之初还依然笼罩在基督教描绘的神圣景象中,但是,各君主国力量的增长加之宗教改革的震荡最终掀启了法权变革的大幕,理性崛起并逐步夺占话语权,借助对神权政治的彻底批判和步步围剿,力图构造并确立起合理性的政治、法律秩序,不过,古老的神圣合法性却是始终挥之不去的阴影。全文分为五章并导论和结语共有七个部分。导论首先简要回顾西欧中世纪大一统的法权秩序:作为独立政治单元的各城市、庄园、教区、领地等被镶嵌在...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14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二
三
第一章 新法权秩序的开始:宗教改革和主权国家
第一节 背景:罗马天主教会的等级制法律秩序
第二节 路德:对旧秩序的挑战之一
一、教会的精神化:“sola gratia (唯靠信仰)”
二、路德之新教自然法
第三节 博丹:对旧秩序的挑战之二
一、主权:新秩序的法律状态的决断者
二、主权:上帝与服从
第二章 新法权秩序的第一个体系:利维坦
第一节 利维坦的背景
一、“错误的稗子”:黑暗王国
二、“耶稣是基督”:公民宗教?
第二节 利维坦:政治体的隐喻
第三节 利维坦的基础
一、自然权利
二、自然哲学
第三章 近代法权秩序:意志与理性的趋近
第一节 权力的启蒙
一、俄耳甫斯的隐喻:政治与科学
二、专制主义(absolutism)
第二节 论公意:以卢梭为例
一、自然状态与自然权利
二、“萨瓦省牧师的自白”:不平等与道德
三、“化圆为方”:公意与立法者
第四章 理性批判与世界公民
第一节 社会契约与纯粹理性批判
一、纯粹理性批判的实践旨趣
二、启蒙与法律
第二节 世界公民与世界历史:法制状态
一、社会性与法制状态
二、“法制”的文化意蕴
第五章 理性法权秩序:以康德为例
第一节 背景:理性的整全秩序
第二节 理性的法权秩序
一、国家法权的建立
二、法律与权力关系的近代嬗变之极
结语 历史的迷局:法权与政治民族体
一、历史与天意:永久和平
二、历史与天意:以英格兰宪制为例
三、历史与精神:锻造法权的肌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然科学时代的道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一种异端的导读[J]. O.赫费,郭大为. 世界哲学. 2006(01)
[2]德性与幸福:康德对亚里士多德[J]. S. 罗森,成官泯. 世界哲学. 2005(02)
[3]论自然法的科学探讨方式[J]. G.W.F.黑格尔,程志民. 哲学译丛. 1997(03)
本文编号:2913323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14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二
三
第一章 新法权秩序的开始:宗教改革和主权国家
第一节 背景:罗马天主教会的等级制法律秩序
第二节 路德:对旧秩序的挑战之一
一、教会的精神化:“sola gratia (唯靠信仰)”
二、路德之新教自然法
第三节 博丹:对旧秩序的挑战之二
一、主权:新秩序的法律状态的决断者
二、主权:上帝与服从
第二章 新法权秩序的第一个体系:利维坦
第一节 利维坦的背景
一、“错误的稗子”:黑暗王国
二、“耶稣是基督”:公民宗教?
第二节 利维坦:政治体的隐喻
第三节 利维坦的基础
一、自然权利
二、自然哲学
第三章 近代法权秩序:意志与理性的趋近
第一节 权力的启蒙
一、俄耳甫斯的隐喻:政治与科学
二、专制主义(absolutism)
第二节 论公意:以卢梭为例
一、自然状态与自然权利
二、“萨瓦省牧师的自白”:不平等与道德
三、“化圆为方”:公意与立法者
第四章 理性批判与世界公民
第一节 社会契约与纯粹理性批判
一、纯粹理性批判的实践旨趣
二、启蒙与法律
第二节 世界公民与世界历史:法制状态
一、社会性与法制状态
二、“法制”的文化意蕴
第五章 理性法权秩序:以康德为例
第一节 背景:理性的整全秩序
第二节 理性的法权秩序
一、国家法权的建立
二、法律与权力关系的近代嬗变之极
结语 历史的迷局:法权与政治民族体
一、历史与天意:永久和平
二、历史与天意:以英格兰宪制为例
三、历史与精神:锻造法权的肌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然科学时代的道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一种异端的导读[J]. O.赫费,郭大为. 世界哲学. 2006(01)
[2]德性与幸福:康德对亚里士多德[J]. S. 罗森,成官泯. 世界哲学. 2005(02)
[3]论自然法的科学探讨方式[J]. G.W.F.黑格尔,程志民. 哲学译丛. 1997(03)
本文编号:2913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913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