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礼法学理论的法文化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0-12-13 10:12
法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植根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是一定时期文化的反映。法律文化作为文化的下属概念,要对其了解或探究,必须以对当时的文化的了解为前提。在文化的背景之下对法律及其法律思想进行分析,有利于认识法律及法律思想的价值及意义。由于法律文化具有承继性,在分析传统法律及其法律思想的基础上,抽象出一国法律及其法律思想发展的规律,对于一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荀子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精华在于提出了礼法结合的设想,即礼法学理论。荀子认为要重建社会秩序,“礼”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礼”是治国理政的基本纲领,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根据。荀子在强调“礼”的重要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法”的重要意义,认为,一个国家,单纯依靠“礼”是无法治理的,而法律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对犯法的人不加以严惩,人民就会不服,社会就会不稳定。因此,荀子在吸收百家之长的基础上,提出了“隆礼重法”、礼法并举的主张。荀子的主张对于国家统一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隆礼重法”已成为历代各朝实质性的治国纲领,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法文化学的角度,在...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化与法律文化
一、文化、法律文化
二、荀子礼法学概说
第二章 荀子礼法学理论产生的传统文化背景
一、周文化的解体与文化重构——荀子礼法学理论的时代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荀子礼法学理论的产生
第三章 荀子礼法学理论概说
一、礼法的起源
二、“隆礼重法”
三、礼法的适用
四、“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思想
第四章 荀子礼法学理论历史地位评价
一、荀子礼法学理论的法文化学意义
二、荀子历史地位评说
第五章 荀子礼法学理论现代价值初探
一、古代“法律虚无主义”理论之质疑
二、“有治人、无治法”与自由裁量权
三、先教后诛、罪刑相适司法原则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传统无讼法律思想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J]. 宁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09)
[2]试论荀子的法治思想及与西方实证主义的某种契合[J]. 顾微微,侯鹏. 学术探索. 2006(04)
[3]荀子法律观之人性论的逻辑分析[J]. 傅珊. 理论月刊. 2006(07)
[4]论荀子对礼与法的改造及其法文化意义[J]. 孙祥生. 前沿. 2006(05)
[5]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李维香,李雷. 理工高教研究. 2004(06)
[6]多元一体 和而不同——论法治的共识效应[J]. 邓红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7]浅议荀子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J]. 周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8]孔、荀礼制合理性的论证及对中国传统法制文化的影响[J]. 夏清瑕. 山东社会科学. 2004(03)
[9]儒家法律思想与现代法律思想的共鸣[J]. 赵运锋.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10]对峙·对话·合流·和谐——中国法律思想史轨迹回顾及现代启示[J]. 邓红蕾. 法学评论. 2003(04)
本文编号:2914380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化与法律文化
一、文化、法律文化
二、荀子礼法学概说
第二章 荀子礼法学理论产生的传统文化背景
一、周文化的解体与文化重构——荀子礼法学理论的时代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荀子礼法学理论的产生
第三章 荀子礼法学理论概说
一、礼法的起源
二、“隆礼重法”
三、礼法的适用
四、“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思想
第四章 荀子礼法学理论历史地位评价
一、荀子礼法学理论的法文化学意义
二、荀子历史地位评说
第五章 荀子礼法学理论现代价值初探
一、古代“法律虚无主义”理论之质疑
二、“有治人、无治法”与自由裁量权
三、先教后诛、罪刑相适司法原则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传统无讼法律思想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J]. 宁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09)
[2]试论荀子的法治思想及与西方实证主义的某种契合[J]. 顾微微,侯鹏. 学术探索. 2006(04)
[3]荀子法律观之人性论的逻辑分析[J]. 傅珊. 理论月刊. 2006(07)
[4]论荀子对礼与法的改造及其法文化意义[J]. 孙祥生. 前沿. 2006(05)
[5]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李维香,李雷. 理工高教研究. 2004(06)
[6]多元一体 和而不同——论法治的共识效应[J]. 邓红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7]浅议荀子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J]. 周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8]孔、荀礼制合理性的论证及对中国传统法制文化的影响[J]. 夏清瑕. 山东社会科学. 2004(03)
[9]儒家法律思想与现代法律思想的共鸣[J]. 赵运锋.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10]对峙·对话·合流·和谐——中国法律思想史轨迹回顾及现代启示[J]. 邓红蕾. 法学评论. 2003(04)
本文编号:2914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91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