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法官“能动性”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1-01-18 18:58
  随着我国能动司法概念的提出,如何在法官能动性活动与规则正义之间寻找平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法官能动性活动亦称为法官衡平行为,中西方古已有之,而且各国今天的司法能动活动无不打上历史的烙印。古罗马裁判官法被称为最早的衡平法,其在成文法体制下,在尊重法治传统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能动性司法活动的方式不仅对现代大陆法系国家,而且对同样采取成文法模式的我国都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古代罗马法官能动性体现在告示、程式诉状以及令状之中。最高裁判官通过发布告示的方式,创造了大量的诉权和抗辩权,补充和修改了市民法;法官通过程式诉讼,增加了诉讼种类,扩大了诉讼主体范围,变通案件处理方式,促使案件得到衡平的处理结果并直接影响诉讼结果;法官在紧急情况下针对某些行为发布的令状,通过令状创设了新的事实权利,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占有制度。中国古代法官的能动性通过法官的判词以及比附司法制度体现出来。判词表现了法官运用情理判案弥补法律的漏洞、变通法律的规定、甚至摒弃法律规定。比附司法制度是古代中国法律允许法官律无正条时,发挥能动性判案的一项制度。同时古代中国法官的能动性受到法官援法断案责任制度和官箴文化的限制。古代罗马法官能动... 

【文章来源】: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古代罗马法官的“能动性”
    2.1 古代罗马法官“能动性”产生的背景
    2.2 古代罗马的裁判官告示体现的“能动性”
        2.2.1 裁判官告示的内容、种类及效力
        2.2.2 裁判官告示所体现的“能动性”
    2.3 古代罗马的程式诉讼体现的“能动性”
        2.3.1 程式诉讼的程式组成及基本程序
        2.3.2 程式诉讼体现的“能动性”
    2.4 古代罗马的令状体现的“能动性”
        2.4.1 令状的内容和程序
        2.4.2 令状所体现的“能动性”
第三章 古代中国法官的“能动性”
    3.1 古代中国法官“能动性”产生的背景
    3.2 古代中国法官“能动性”方式
        3.2.1 从判词看法官的“能动性”
            3.2.1.1 法官完全摒弃律法判案
            3.2.1.2 法官变通律法判案
            3.2.1.3 法官补充律法判案
        3.2.2 从比附推理看法官的“能动性”
    3.3 古代中国法官发挥“能动性”的限制
        3.3.1 古代中国法官援法断罪的责任
        3.3.2 官箴文化对法官“能动性“的限制
第四章 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官“能动性“的比较分析
    4.1 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官“能动性“模式的比较
        4.1.1 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法官判案依据不同
        4.1.2 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法官审理案件受限定的方式不同
        4.1.3 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法官所追求的裁判目标不同
        4.1.4 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法官“能动性“对法律的影响不同
    4.2 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官“能动性“差异的原因分析
        4.2.1 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法官“能动性“社会背景差异
        4.2.2 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法律特性差异
        4.2.3 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司法定位差异
        4.2.4 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法官素质差异
    4.3 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官“能动性“发展规律上的比较
第五章 关于当代我国法官“能动性”的思考
    5.1 关于当代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思考
    5.2 关于当代我国法官造法的思考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罗马共和国法律演进动因探[J]. 彭金冶.  北方论丛. 2005(04)
[2]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的基本内容与现实借鉴[J]. 巩富文.  中国法学. 2002(04)
[3]中国古代法官自由裁量制度的发展脉络[J]. 侯淑雯.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99(01)
[4]对中国古代法文化研究的反思[J]. 俞荣根.  社会学研究. 1989(02)

博士论文
[1]中国传统司法审判制度法文化内涵研究[D]. 张明敏.山东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龙筋凤髓判》律文探析[D]. 潘峰.吉林大学 2007
[2]论罗马法中的形式主义[D]. 贺大为.中国政法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85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985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f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