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伊藤博文宪政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20:14

  本文关键词:伊藤博文宪政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伊藤博文(1841—1909)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政治家,因其主导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和施行的整个过程,促成宪政结构这个新事物在近代日本的确立,被誉为“明治宪法之父”。研究这位影响日本政治近代化进程的政治人物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有助于深入探究“宪法”、“宪政”这些近代西方的舶来品如何在日本得以移植和嬗变,探索近代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规制下的日本宪政的形式、内容、运行规则和精神实质,并有助于分析伊藤博文的宪政思想对于近来以来日本的政治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选题之来源,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伊藤博文政治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简述当前该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并就本文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作一介绍。第二部分,首先分析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经济、思想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状况,揭示伊藤博文宪政思想的历史语境,其次阐述伊藤博文宪政思想的形成历程。第三部分,论述伊藤博文宪政思想的基轴是天皇主权。为确立天皇主权,他做了一系列的努力。通过宪法将天皇主权这一核心理念转变成明文规定,但也对天皇的权力作了一定的限制。第四部分,对伊藤博文宪政框架中的分权思想进行分析。伊藤博文进行分权的前提是天皇对国家所有主要政治权力的统摄,在此基础上将公权力主要分为有限制衡的立法权、相对独立的司法权、无所不在的行政权和超越宪政的军事权。第五部分,对伊藤博文的政党政治观的转变历程进行概括分析。首先指出他所主导的明治宪法当中政党政治的文本性缺失,然后讲述他的政党政治观经历了从“政党邪恶观”到“政党工具论”的转变过程,特别是政友会的创立,是伊藤博文“政党工具论”进一步深化的最明显表现。第六部分为结语,主要对伊藤博文的宪政思想所进行的思考,指出他的宪政思想带有浓厚的渐进主义色彩,是符合当时日本主流的政治思潮。其积极作用包括以宪法的形式巩固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成果,在近代日本建立了法治、民主的宪政意识和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于天皇主权的维护和巩固,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诞生的温床。
【关键词】:伊藤博文 《大日本帝国宪法》 宪政思想 天皇 政党政治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313.4;D93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言8-14
  • 1.1 选题的由来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1
  • 1.2.1 存在的问题和个人见解10-11
  •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11-14
  • 第1章 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与伊藤博文14-23
  • 1.1 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14-19
  • 1.1.1 町人阶层的兴起与殖产兴业政策的推行14-15
  • 1.1.2 西洋学说的传入与思想启蒙的嬗变15-18
  • 1.1.3 政治开化和普鲁士模式的确立18-19
  • 1.2 伊藤博文及其宪政思想的形成19-23
  • 1.2.1 青年时期的伊藤博文:忠君与西化兼具19-20
  • 1.2.2 参与岩仓使节团20
  • 1.2.3 策划明治十四年政变以反击自由民权运动20-21
  • 1.2.4 赴欧宪政调查21-23
  • 第2章 宪政基轴——天皇主权23-31
  • 2.1 为确立天皇主权所作的准备23-26
  • 2.1.1 扩充和巩固皇产24-25
  • 2.1.2 完善华族制度25-26
  • 2.2 对天皇亲政运动和教育儒学化的抵制26-28
  • 2.3 天皇主权的宪法保障28-29
  • 2.4 天皇主权的有限限制29-31
  • 第3章 天皇统摄下的多权分立31-41
  • 3.1 有限制衡的立法权31-35
  • 3.1.1 议会的结构31-32
  • 3.1.2 议会的权限32-35
  • 3.2 相对独立的司法权35-37
  • 3.3 无处不在的行政权37-39
  • 3.4 超越宪政的军事权39-41
  • 第4章 政党政治观:从“政党邪恶观”到“政党工具论”41-48
  • 4.1“政党邪恶观”和对政党活动的压制41-43
  • 4.2“政党工具论”与对政党的妥协43-45
  • 4.3 建立政友会——“政党工具论”的深化45-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3

  本文关键词:伊藤博文宪政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67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067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6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