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我国现代立法中的利益衡量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01:18

  本文关键词:我国现代立法中的利益衡量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类对于利益的追逐源于其对自身生存和生活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可以说利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牵引作用,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的意义是不同凡响的。然而也是需要正确面对和处理的。目前的中国正在经历改革与迅速发展时期,社会的变革无处不在,利益的构成和影响也日新月异。这样一个时期,利益主体会不断发生变化,相互之间利益关系也不断调整,人们对于权利的追逐与保护的意识在不断加强,利益主体对于自身利益的维权行为更加频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多见。冲突、矛盾是一个社会中必然存在的,它是推动社会往前发展必不可少的事物。但是如果冲突矛盾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发展的稳定环境,因此必须保持矛盾冲突在可控范围之内。如何控制好利益冲突的度,让其在可控范围内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一个有效的均衡机制非常必要。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立法、司法的法律行政手段和道德规范、个人价值观约束等价值观手段来实现利益矛盾的冲突均衡。其中,立法手段行政干预和控制提供法律工具,对社会利益的分配与再分配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内容都有着决定性影响。在立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因何而起?立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均衡各方利益冲突的过程,面对这些矛盾冲突,如何寻找一个最佳办法,就是立法的效率以及效益问题。在古代立法过程中,往往考虑的是统治阶级的需求,但是在现代社会,只考虑单一阶级主体需求是无法平衡社会利益冲突的。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找出在立法过程中平衡多元化社会主体利益需求矛盾的方法途径。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会给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是这种矛盾本身也会推动执政者、立法者为平衡社会利益冲突而修订法律和制度,从而保证这种冲突在可控范围之内,进而间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立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法律来调和社会主体的利益冲突,因此立法的过程就必须充分评估和平衡各个利益主体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立法不仅可以平衡调和社会冲突,同时也会导致新的冲突的产生。因此,立法与利益冲突之间的关系是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同时也相互推动的关系。利益跟个人或者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观点需要有关系,法律本身并不创造利益,但是法律的意义在于以国家强制行政的方式来明确利益的归属与禁止。但是每个个体之间的利益需求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法律的制定也就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人的全部利益需求。法律的制定目标是实现对大多数人的利益保障,而不是每一个人的每一个需求。
【关键词】:立法 利益 利益选择 利益衡量 机制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0.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利益衡量理论及其在立法中的引入12-26
  • 第一节 利益衡量的内涵12-17
  • 一 利益衡量的概念12-15
  • 二 利益衡量的构成15-17
  • 第二节 利益衡量理论应用于立法的必要性17-22
  • 一 利益衡量理论有助于立法中确定利益主体和利益需求17-18
  • 二 利益衡量理论有助于实现立法公开18-20
  • 三 利益衡量理论有助于平衡立法中的利益分配20-21
  • 四 利益衡量理论有助于化解立法中的利益冲突21-22
  • 第三节 利益衡量理论应用于立法的可行性22-26
  • 一 社会主义制度为利益衡量提供了真实的土壤和现实的可能22-23
  • 二 公众参与意识为利益衡量提供了思想基础23-24
  • 三 立法听证制度为利益衡量提供了平台24-26
  • 第二章 立法中利益衡量的过程分析26-33
  • 第一节 立法中的利益识别环节26-27
  • 一 善待各种利益26
  • 二 保持价值中立26-27
  • 三 拓展利益视野27
  • 第二节 立法中的利益选择环节27-32
  • 一 立法中利益选择的基本概念27-28
  • 二 立法中利益选择的基本特征28-30
  • 三 利益选择的分析方法30-32
  • 第三节 立法的规范表达环节32-33
  • 第三章 立法利益衡量机制的构建33-45
  • 第一节 明确利益衡量的指导原则33-36
  • 一 利益衡量的合法性原则33-34
  • 二 利益衡量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原则34-35
  • 三 利益衡量的正当激励原则35-36
  • 第二节 改善利益衡量的环境36-39
  • 一 加强对公民的法制宣传和教育36-37
  • 二 畅通利益表达的渠道37-38
  • 三 发挥新闻媒体应有的作用38-39
  •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39-45
  • 一 建立立法回避制度。39-40
  • 二 完善立法备案制度。40
  • 三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0-42
  • 四 完善立法听证制度42-43
  • 五 完善立法监督制度43-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8-49
  • 致谢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梁上上;;制度利益衡量的逻辑[J];中国法学;2012年04期

2 赵冉初;;论法律适用中的利益衡量[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贾应生;杨志成;;试论现代立法中的利益衡量[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李军;利益衡量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周旺生;再论全国人大立法运作制度[J];求是学刊;2003年04期

6 汤善鹏;立法价值衡量的法理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王伟光;论利益范畴[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8 孙国华,黄金华;论法律上的利益选择[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斌;现代立法中的利益衡量[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鹏;论我国听证制度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现代立法中的利益衡量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09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3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