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亲亲相隐”制度的立法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30 23:15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亲亲相隐”制度的发展历朝,“亲亲相隐”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论语》第十八章中,孔子所说的“子为父隐,父为子隐”讲的就是“亲亲相隐”,也是儒家“亲亲相隐”主张的原始出处,体现出儒家思想的伦理建议和伦理主张。但在《论语》中对此概念只是笼统介绍,到了汉朝,“亲亲相隐”制度被称之为“亲亲得相首匿”,汉宣帝以诏书的形式确立了该制度的适用范围,从父子、主仆,扩展到妻、孙、子、夫、祖、父,与秦朝相比范围略有扩大,体现了统治阶级对该制度的肯定。等到了古代法律制度最为完善的唐朝,“亲亲相隐”制度得到进一步的细化,其相隐的范围、内容以及对违反该制度应如何处罚都做出了比较细致的规定。在这之后的历朝历代都以唐朝为蓝本,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本文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性以及现代法域视野下“亲亲相隐”制度的重塑。亲亲相隐“制度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缓和社会矛盾,构建社会秩序方面做出了贡献。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人们健康成长的基础,而家庭和谐美满又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如果亲属之间相互揭发,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将无法得到保障。因此重塑此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域... 

【文章来源】: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the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亲亲相隐”制度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亲亲相隐”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亲亲相隐”制度的确立
        二、“亲亲相隐”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我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的实践分析
        一、“亲亲相隐”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实践价值
        二、“亲亲相隐”制度可以有效的解决我国情理与法理的冲突问题
        三、亲亲相隐制度中体现出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的实践价值
第二章 “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性探究
    第一节 “亲亲相隐”制度的伦理基础
        一、“亲亲相隐”制度中的人性伦理
        二、“亲亲相隐”制度有利于促进家庭团结
    第二节 “亲亲相隐”制度的社会功能
        一、社会秩序
        二、公平正义
        三、保障人权
    第四节 “亲亲相隐”制度的法理分析及时代意义
第三章 现代法治视域下“亲亲相隐”制度的重塑
    第一节 “亲亲相隐”制度对现代刑事立法的启示
        一、建国初期我国立法概述
        二、我国现行有关“亲亲相隐”制度的立法状况
    第二节 “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实践适用的必要性
        一、“亲亲相隐”制度符合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必然要求
        二、刑法的谦抑性要求适用“亲亲相隐”制度
        三、“亲亲相隐”制度的适用是刑法无罪推定原则的延伸
    第三节 “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适用的可能性分析
        一、亲属之间的盗窃行为不按犯罪处理
        二、《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为刑事法律吸收亲亲相隐制度提供了可能性
        三、以保障人权为核心的刑事司法改革为亲亲相隐制度的引入提供了契机
        四、现代刑事科学技术为亲亲相隐制度的适用提供了条件
第四章 域外及港澳台地区有关“亲亲相隐”制度的立法状况
    第一节 国外有关“亲亲相隐”制度的概述
        一、国外“亲亲相隐”制度的立法状况
        二、大陆法系国家有关“亲亲相隐”制度的立法状况
        三、英美法系国家有关“亲亲相隐”制度的立法状况
        四、对国外“亲亲相隐”制度的总结
    第二节 港澳台地区有关“亲亲相隐”制度的规定
        一、港澳台地区“亲亲相隐”制度的概述
        二、港澳台地区有关亲属拒证权的立法状况
        三、港澳台地区“亲亲相隐”制度的立法状况
        四、对港澳台地区“亲亲相隐”制度的总结
第五章 “亲亲相隐”制度的具体立法建议
    第一节 刑事立法的肯定性规定
        一、明确“亲亲相隐”制度
        二、确定可以适用“亲亲相隐”制度的罪名
        三、修改刑事案件中被告人近亲属的作证规则
    第二节 刑事立法的限制性规定
        一、“亲亲相隐”制度的主体限制
        二、“亲亲相隐”制度犯罪类型的限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著作及译著类
    二:期刊杂志类
    三:古籍类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169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169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7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