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与司法博弈下的法治思维
本文关键词:民意与司法博弈下的法治思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十八大确立的法治思维是十五大法律意识理论的时代深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由此可知,树立法律意识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增强其法律意识也是时代赋予其的使命。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针对民众提升法律意识的普法工作就已全面提上日程。但是时至今日,经过30多年的时间洗礼,社会大众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仍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结合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在司法领域,出现了民意涉足司法的现象。这种民意干扰司法的背后其实展现的是民意与司法的一种博弈关系。而这种博弈关系结合十八大的法治思维理论的提出,其实质是期望全民在思维层面由法律意识向法治思维进行过渡。在民意与司法博弈的现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体就是法官、法学学者和社会大众。特别是在一些社会热门案件中,他们在思维特点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首先,其思维方式具有各自独有的特点,在思维表象上,其对案件关注的焦点、价值追求与案件判断基础上存在区别。思维本质方面,当今中国的法官,其思维本质其实是对法条主义与后果主义的考量,其结合了顺推法和逆推法两种思维裁判模式,目的是实现案件背后的法律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而作为法律人的法学学者,其思维在本质上结合了法官思维与大众思维,是一种较理想化的法律思维状态。而大众思维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思维,其反映的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关注。其次,这种法官思维、法学学者思维和社会大众思维的差异背后其实是一种对于法治思维的渴求。而法治也对法律人和社会大众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法律人对法治的诉求是坚守法律精神,而社会大众对法治的诉求则是要形成法律信仰。最后,在法治思维的引领下,对于民意博弈司法问题的统合应对,则需要通过树立制度化的沟通渠道、主动化的司法审理公开机制、以及加强公民法治素养和加强司法权威等措施来进行。
【关键词】:法律意识 法治思维 思维统合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0.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8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9-10
- 1.1.1 课题来源9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0-14
- 1.2.2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14-15
- 1.3 主要研究内容15-16
- 1.4 论文研究方法16-18
- 第2章 民意与司法博弈的现象及缘由18-26
- 2.1 民意与司法博弈的现象18-21
- 2.1.1 法官的中心地位角色分析18-19
- 2.1.2 法学学者的理性角色分析19-20
- 2.1.3 社会大众的舆情角色分析20-21
- 2.2 各种角色博弈的缘由21-24
- 2.2.1 内部缘由21-23
- 2.2.2 外部缘由23-24
- 2.3 本章小结24-26
- 第3章 民意与司法博弈背后的多维思辨26-38
- 3.1 民意与司法博弈背后的思维类型26-30
- 3.1.1 司法背后的法官思维与法学学者思维26-29
- 3.1.2 民意背后的大众思维29-30
- 3.2 民意与司法博弈背后的思维差异30-36
- 3.2.1 思维表象差异30-31
- 3.2.2 思维本质差异31-36
- 3.3 本章小结36-38
- 第4章 民意与司法主体的法治思维诉求38-44
- 4.1 法治思维强调规范制衡38-39
- 4.1.1 法治思维的含义38
- 4.1.2 法治思维的特征38-39
- 4.2 主体法治思维诉求差异39-43
- 4.2.1 法官法治思维诉求39-41
- 4.2.2 法学学者法治思维诉求41-42
- 4.2.3 社会大众法治思维诉求42-43
- 4.3 本章小结43-44
- 第5章 法治思维下民意与司法博弈问题认知的统合44-50
- 5.1 司法与民意沟通渠道的制度化44-46
- 5.1.1 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44-45
- 5.1.2 建立审判引入非利益方意见制度45
- 5.1.3 建立国家司法机关定期法律服务制度45-46
- 5.2 审理环节公开机制的主动化46-47
- 5.2.1 建立案件审理前的主动公开机制46
- 5.2.2 建立案件审理中的主动澄清机制46
- 5.2.3 建立案件审理后的主动汇报和答疑机制46-47
- 5.3 公民法治素养的培育和引导47-48
- 5.3.1 加强全民法治素养的培育47
- 5.3.2 重视媒体等传播媒介对民众法治意识的引导47-48
- 5.4 司法独立与司法权威的强化48-49
- 5.5 本章小结49-50
- 结论50-52
- 参考文献52-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6-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J];长白学刊;2004年02期
2 李锦坤;杨立新;;战略思维方式的认识论本质与思维方法[J];理论学刊;2006年06期
3 傅修延;黄颇;;文学批评的思维过程[J];思想战线;1989年03期
4 李秀华;领导思维过程的新思路[J];理论探讨;1993年04期
5 陈慧媛;试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J];思想战线;1998年11期
6 郑孟煊;对思维方式自觉把握四题[J];探求;1998年03期
7 王希环;思维过程、思维定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定的影响[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陈忠民;;试谈思维能动作用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战线;1989年01期
9 张友谊;;论思维的涵义及其分类[J];理论学刊;1990年04期
10 王宁湘;;论领导者的思维方式[J];桂海论丛;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秉钧;;关于智力智慧应用的几个问题——兼谈思维[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C];2004年
2 黄柯;;思维规律浅探[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3 郑孟煊;;略论创新思维[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胡秀平;;创新思维的十大特征[A];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优秀论文选编(二○○二年度)[C];2003年
5 项春;;地理标准化思维之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6 许燕;丁忠英;;将思维的“火花”点燃[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年
7 刘丽梅;孙海松;方武;;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年
8 崔贵维;常铁军;;解放思想、活跃思维,加速企业的改革与发展[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年
9 王俊山;夏国真;;思维方式多样化与管理[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年
10 叶宇星;;善用数学思维 让课堂充满智慧——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A];第五届中国智慧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思维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昌;思维技术与思维艺术[N];光明日报;2004年
2 董连山邋管宴松;信息化战争需重视数学思维[N];解放军报;2008年
3 张艺博;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的人生[N];上海证券报;2013年
4 卢忠仁;创新思维的特征[N];社会科学报;2000年
5 付立;思维也需要模糊[N];学习时报;2007年
6 方振鹏;建筑设计是一种有技巧的思维活动[N];中华建筑报;2010年
7 黄新宇;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N];通辽日报;2009年
8 陕西省富平县留古中学 李亚娥;语文思维过程的教学[N];学知报;2011年
9 黄涛;简论思维方式的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汾西县永安镇古郡小学 郝理平;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N];临汾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史业骞;象思维对方药学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李建升;无意识思维整体加工方式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王中杰;《内经》思维方式的形成、发展与当代冲击[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蔡文举;思维的秘密[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俊;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马婧茹;六年级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发展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孟美玲;思维导图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4 马静;学生批判性思维形成的教学条件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5 李梦琼;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数学单元复习能力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邱美;高中生物教学中思维导图对科学思维建构的有效性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7 邹莹;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复习中的应用研究[D];北华大学;2015年
8 陈思萌;批判性思维指导下的中学英语写作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9 杨文舟;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朱小芳;活用思维导图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民意与司法博弈下的法治思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25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