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法治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7 13:22
  美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以古希腊的公民大会为原型,在其行为理论体系中对公共领域进行了具体阐述。阿伦特认为公共领域是由人的实践行为所展开,彰显个性言行和进行公共言谈的公共空间。德国法学家尤根·哈贝马斯在阿伦特的理论基础上对公共领域进行了体系化的建构,将其表述为存在于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理性公众对公共议题进行讨论,进而形成公共舆论的空间。网络公共领域理论正是基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发展而来。网络公共领域是由公共领域在网络空间建构而成。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逐渐具备了产生网络公共领域的前提条件。同时,网络为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以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多元性为依托,公共领域在网络空间得到初步建构。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和运行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法治建设。在新时代下法治社会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而网络公共领域以其维护民权、监督公权的目标指向和保障实质正义的价值取向成为推进法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进而为我国法治事业助力。同时,公共领域是协商民主运行的依托,网络公共领域沿承了公共领域的协商民主属性,以拓展政治参与和保障言论自由的方式推进了协商民主的发展。协商民主是法治稳定持续发展的核心...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公共领域与网络公共领域
    1.1 公共领域概述
        1.1.1 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
        1.1.2 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理论的继续探索
    1.2 从公共领域到网络公共领域
        1.2.1 我国公共领域的发展
        1.2.2 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
2 网络公共领域对法治建设的推动
    2.1 网络公共领域对法治建设的直接推进
        2.1.1 新时代下的法治建设
        2.1.2 网络公共领域对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
    2.2 网络公共领域对法治发展的间接推动
        2.2.1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
        2.2.2 网络公共领域对协商民主的促进
        2.2.3 协商民主推进法治稳定发展
3 网络公共领域运行中的困境
    3.1 网络公共领域践行法治的困境
    3.2 网络公共领域践行协商民主的困境
        3.2.1 个人视角:网民的非理性表达
        3.2.2 公众视角:网络公共舆论的失控
4 网络公共领域的治理:原理和模式
    4.1 网络公共领域的治理原理
        4.1.1 法治对交往权力的确认
        4.1.2 法治对协商民主的规制作用
    4.2 网络公共领域的治理模式
        4.2.1 硬法体系:国家为主体的治理范式
        4.2.2 软法体系: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协商民主、数字网络社会与合作治理[J]. 高全喜.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19(01)
[2]习近平权力制约监督思想的核心要义探析[J]. 刘先江.  科学社会主义. 2018(06)
[3]中国法治理论四十年:发展、创新及前景[J]. 陈佑武,李步云.  政治与法律. 2018(12)
[4]论互联网公共领域的软法治理[J]. 石佑启,陈可翔.  行政法学研究. 2018(04)
[5]法治社会的四维表征[J]. 周恒,庞正.  河北法学. 2018(01)
[6]网络公共领域:互联网时代法治现代化的动力支撑[J]. 周恒.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7]浅论国内舆论和司法的互动——以于欢案为例[J]. 姜奥.  新闻研究导刊. 2017(16)
[8]我国网络安全管制的基础、架构与限定[J]. 龙卫球.  社会科学文摘. 2017(06)
[9]正当性基础与罗尔斯的公共理性[J]. 乔新娥.  政治思想史. 2017(02)
[10]法治社会视阈下网络舆论的法治功能研究[J]. 周恒.  时代法学. 2017(05)

博士论文
[1]汉娜·阿伦特共和主义思想探究[D]. 李梦莹.吉林大学 2017
[2]网络时代中国政治沟通研究[D]. 邵岗.复旦大学 2012
[3]公共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 张翀.黑龙江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互联网时代中国公共领域发展及其对公民文化的影响研究[D]. 彭姿.昆明理工大学 2017
[2]哈贝马斯交往权力论探赜[D]. 赵潇杰.山东大学 2016
[3]网络舆论对我国现行民主政治的影响与发展研究[D]. 宋婵娟.西南政法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74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574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b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