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训政时期约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8 21:54
  中华民国时期的宪政建设在中国宪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中华民国史上使用时间较长的宪法性文件,它的制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但由于约法本身的敏感性,目前学术界对它还缺乏比较深入、全面的研究。本文以约法及其相关资料为基础,对其背景、立法过程、立法技术、主要内容、实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1928年国民党北伐完成,全国进入训政时期,迫切需要一部根本约法,规定人民的权利义务和政府的权限。以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为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约法起草委员会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约法的制定工作。从立法的主体、立法的程序和立法的表达上来看,《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的立法技术比较欠缺。约法以国家主义为价值取向,对人民的权利义务、国民党的国家地位、国民生计和国民教育、政府的组织结构、中央与地方之分权和地方自治制度、约法的施行及解释等重要内容作出规定。实施作为约法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既受到其内容的制约,也受到当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运行态势。总体而言,国民党实施约法,推行训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背景分析
    1.1 约法的思想渊源与内涵
        1.1.1 训政思想的提出
        1.1.2 训政思想的内涵
    1.2 约法出台的政治背景
        1.2.1 国际国内形势
        1.2.2 约法之争
第二章 立法分析
    2.1 立法过程
        2.1.1 约法草案的起草
        2.1.2 约法草案的审查与通过
    2.2 立法技术分析
        2.2.1 立法主体
        2.2.2 立法程序
        2.2.3 立法表达
第三章 文本分析
    3.1 内容评析
        3.1.1 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3.1.2 国民党的国家地位
        3.1.3 国民生计与国民教育
        3.1.4 中央与地方的权限
        3.1.5 政府的组织
    3.2 价值分析
        3.2.1 国家主义在约法中的表现
        3.2.2 约法以国家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原因
第四章 实施评价
    4.1 关于人民的权利与自由
    4.2 关于党国体制
    4.3 关于国民生计与国民教育
    4.4 关于政府制度
    4.5 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
    4.6 关于地方自治
第五章 训政的反思
    5.1 训政的合理性
    5.2 训政为何失败
        5.2.1 训政理论的内在局限
        5.2.2 训政主体的“弱势独裁”
        5.2.3 训政政治环境的艰难
        5.2.4 工具性宪法价值观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抗战时期宪政运动兴起的体制背景:合法性不足的弱势独裁[J]. 祝天智.  重庆社会科学. 2005(12)
[2]国民党训政制度对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继承与背离[J]. 郑大华.  史学月刊. 2004(08)
[3]工具性的宪法和宪法的工具性——以近代中国宪政历程为视角[J]. 夏新华.  社会科学家. 2004(01)
[4]南京国民政府的“党治”模式探析[J]. 王兆刚.  江西社会科学. 2003(08)
[5]国民党统治时期根本法的产生和中央与地方关系述论[J]. 李国忠.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2(05)
[6]“训政时期约法”与孙中山训政思想之比较[J]. 王兆刚.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
[7]试论南京国民政府训政前期(1928—1937)的地方党政纠纷[J]. 钟声,詹森树.  史学月刊. 1999(02)
[8]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再认识[J]. 俞祖华.  中州学刊. 1996(03)



本文编号:35956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5956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5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