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清代部驳议处制度探析

发布时间:2022-01-18 20:02
  部驳议处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行政制度,到清代发展到顶峰,其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司法领域,更延伸到了清代社会生活的众多角落。本文主要根据《刑案汇览》、《清实录》以及相关的笔记史料,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尝试对部驳议处制度的渊源和流变、部驳的原因、议处的模式以及该制度对清代司法体系和社会的影响等诸多问题进行讨论。本文认为:清代部驳议处制度是审转制度的一部分,其主要的实施过程为:上呈、驳审、议处或上呈、驳审、复审、上呈、议处。其特点突出表现为合理的司法行政构架、严密的案件审查流程、严格的行政处罚制度。部驳议处制度在清代尤其是嘉庆以后的深入实施,使得地方司法官员遭遇到了巨大的司法行政压力,本来是中央政府有意改善司法体系的设计,但却有了两个意外的效果,一方面激化了地方司法官员与中央司法机构的博弈关系,另一方面也成为幕友、讼师等角色施展其能力的重要背景,直接导致了这两大体制外的司法角色深入到司法审判当中,并与地方司法官员产生了密切的互动。因此,系统地研究和评述清代的部驳议处制度,不仅是是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今日社会的司法行政制度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本文的选题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方法与本文思路
二、部驳议处制度的渊源与流变
    (一) 宋明的“驳”而不“处”
    (二) 清代的由“驳”而“处”
三、清代审转制度下的部驳议处制度及其概念界定
    (一) 清代审转制度概述
    (二) 部驳议处制度的概念界定
四、刑部驳案的理由
    (一) 引律错误
        1. 引律不当
        2. 妄引成案
    (二) 量刑不当
        1. 罪名相同而量刑不一
        2. 技术错误导致量刑不当
    (三) 事实不清
五、部驳与议处的模式
    (一) 部驳的两种主要模式
        1. 直接改判
        2. 发回重审
    (二) 行政处分是对司法官员议处的主要模式
        1. 清代官吏的行政处分制度
        2. 对司法官员议处的具体规定
        3. 议处的具体执行
六、部驳议处制度背景下体制内外司法角色的互动
    (一) 州县官的惶恐与对策
        1、砌词狡辩,意图豁免
        2、上下串通,偷奸耍滑
    (二) 幕友的纵横捭阖
        1. 议处压力下的官幕互动
        2. 部驳压力下幕友对司法体系建设的贡献
    (三) 部驳议处下讼师的茁壮成长
        1. 官、幕的压力成为讼师发展的助力
        2. “讼师秘本”——法律知识体系建设的新成果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自理”到“宪律”:对清代“民法”与“民事诉讼”的考察——以《刑案汇览》中的坟山争讼为中心[J]. 张小也.  学术月刊. 2006(08)
[2]清代法制史研究路径探析——以黄宗智著《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为中心[J]. 王洪兵,张思.  史学月刊. 2004(08)
[3]试论清朝的秋审制度[J]. 陈爱平,杨正喜.  江汉论坛. 2004(07)
[4]浅析清代的刑罚制度[J]. 李霞.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4(03)
[5]明清之际士人游幕及有关的经验表述——以易堂诸子为例(一)[J]. 赵园.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4(02)
[6]健讼之人与地方公共事务——以清代漕讼为中心[J]. 张小也.  清史研究. 2004(02)
[7]棚民、土著与国家——以清中期江西省万载县土棚学额纷争案为例[J]. 谢宏维.  中国史研究. 2004(02)
[8]清代成案的效力和其运用中的论证方式——以《刑案汇览》为中心[J]. 王志强.  法学研究. 2003(03)
[9]明清的尚讼现象和职业“律师”[J]. 龚汝富.  文史知识. 2002(08)
[10]明清时代乡村组织与保甲制之关系[J]. 金钟博.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2(02)

博士论文
[1]明清讼学研究[D]. 龚汝富.华东政法学院 2005

硕士论文
[1]明成化时期的犯罪研究[D]. 汪红亮.江西师范大学 2006
[2]明成化弘治时期经济犯罪探析[D]. 吴原元.江西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954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5954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3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