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和奸罪的发展及其原因
发布时间:2022-01-17 13:45
和奸罪是一个历史久远并且非常重要的罪名。清朝以前,我国的和奸罪规定海纳百川,系统严密,保护着多元的社会关系。清末,沈家本等对此进行了改革。他主持修订的《大清刑律草案》采取了日本的立法例,从而引起了以张之洞为首的“礼教派”的质疑,引发了激烈的“礼法之争”。笔者对这场争论中双方对待和奸罪的态度进行了分析。就笔者的分析来看,在和奸罪问题上,双方在下列问题上存在着不同意见:和奸罪的立法目的、无夫奸罪的规制方式、无夫奸罪是否入律对收回治外法权的影响。引发这些争论,并且让“礼法之争”显得那么激烈的原因在于:思想文化基础的缺乏、社会经济基础的缺乏、缺乏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探索以及改革的过程过于激烈。辛亥革命后,立法者和学者对和奸罪的态度均游离不定。直到1918年的《刑法第二次修正案》才对相关问题做出定论,顺利地将无夫奸罪条文删除。而在正式立法上,直到1928年刑法才做出上述的正式规定。从1935年的《中华民国刑法》开始,“和奸有夫之妇”字眼才被“有配偶者和奸”所取代,在通奸罪问题上才真正的实现男女平等。这个过程中,妇女团体争取自己权利的努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相比于清末“礼法之争”的激烈,民国初期对于...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清朝有关和奸罪的立法及其特征
(一) 清朝的和奸罪立法
(二) 清朝的和奸罪立法特征分析
二、清末“礼法之争”中有关和奸罪的争论
(一) 清末“礼法之争”
1、清末修律
2、《大清刑律草案》出台
3、“礼法之争”始末
4、“礼法之争”中和奸罪的特殊性
(二) “礼法之争”中关于和奸罪的争论
1、争论的源起
2、关于亲属相奸
3、关于无夫奸的争论
(三) 双方在无夫奸罪问题上的观点分歧及评述
1、和奸罪的立法目的
2、无夫奸罪的规制方式——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3、无夫奸罪是否入律对收回治外法权的影响
(四) 关于和奸罪的争论的原因分析
1、思想文化基础的缺乏
2、社会经济基础的缺乏
3、“法理派”缺乏对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探索
4、改革过程过于激烈迅速
5、小结
三、民国刑法中的通奸罪的立法变迁
(一) 民国初期刑事立法概况
(二) 民国初期通奸罪立法的变化
1. 无夫奸罪方面
2、亲属相奸罪方面
3、有配偶者通奸罪方面
(三) 民国初期通奸罪立法变化原因分析
1、新文化运动中新的性观念的影响
2、近代西方启蒙思想中的平等原则的影响
3、妇女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四) 民初与清末修律中和奸罪变革之联系
四、结语
(一)
(二)
(三)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沈家本与新刑律草案的伦理革命[J]. 范忠信. 政法论坛. 2004(01)
[2]德国法在中国传播的一段逸史——从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说到赫善心和晚清修律[J]. 王健. 比较法研究. 2003(01)
[3]张之洞与清末立宪[J]. 吴春梅. 江苏社会科学. 1999(06)
[4]完善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法律思考(下)[J]. 邓宏碧. 现代法学. 1997(02)
[5]关于通奸的法律对策浅议[J]. 王贞韶. 社会科学. 1985(06)
[6]关于通奸与犯罪的几个法律问题[J]. 郝力挥,刘杰. 河北学刊. 1984(05)
[7]法律应干预通奸行为的我见[J]. 谌贻绵. 法学评论. 1984(02)
[8]论通奸引起严重后果的法律责任[J]. 宣林泉. 法学. 1983(11)
[9]通奸、社会公害和法……[J]. 司马牛. 法学. 1983(11)
[10]谈重婚与通奸[J]. 董敬之,熊克刚,熊耀武,陈鼎声,刘志舟,许玉霞,夏道平. 法学. 1957(04)
博士论文
[1]签注视野下的大清刑律草案研究[D]. 高汉成.中国政法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民国刑事立法概论[D]. 孙西勇.江西师范大学 2005
[2]刑法之除罪化思想探讨[D]. 李伟.中国政法大学 2004
[3]韩国刑法上的通奸罪考察[D]. 吴昌植.清华大学 2004
[4]性犯罪的社会伦理研究[D]. 宋海山.西南政法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94831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清朝有关和奸罪的立法及其特征
(一) 清朝的和奸罪立法
(二) 清朝的和奸罪立法特征分析
二、清末“礼法之争”中有关和奸罪的争论
(一) 清末“礼法之争”
1、清末修律
2、《大清刑律草案》出台
3、“礼法之争”始末
4、“礼法之争”中和奸罪的特殊性
(二) “礼法之争”中关于和奸罪的争论
1、争论的源起
2、关于亲属相奸
3、关于无夫奸的争论
(三) 双方在无夫奸罪问题上的观点分歧及评述
1、和奸罪的立法目的
2、无夫奸罪的规制方式——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3、无夫奸罪是否入律对收回治外法权的影响
(四) 关于和奸罪的争论的原因分析
1、思想文化基础的缺乏
2、社会经济基础的缺乏
3、“法理派”缺乏对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探索
4、改革过程过于激烈迅速
5、小结
三、民国刑法中的通奸罪的立法变迁
(一) 民国初期刑事立法概况
(二) 民国初期通奸罪立法的变化
1. 无夫奸罪方面
2、亲属相奸罪方面
3、有配偶者通奸罪方面
(三) 民国初期通奸罪立法变化原因分析
1、新文化运动中新的性观念的影响
2、近代西方启蒙思想中的平等原则的影响
3、妇女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四) 民初与清末修律中和奸罪变革之联系
四、结语
(一)
(二)
(三)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沈家本与新刑律草案的伦理革命[J]. 范忠信. 政法论坛. 2004(01)
[2]德国法在中国传播的一段逸史——从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说到赫善心和晚清修律[J]. 王健. 比较法研究. 2003(01)
[3]张之洞与清末立宪[J]. 吴春梅. 江苏社会科学. 1999(06)
[4]完善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法律思考(下)[J]. 邓宏碧. 现代法学. 1997(02)
[5]关于通奸的法律对策浅议[J]. 王贞韶. 社会科学. 1985(06)
[6]关于通奸与犯罪的几个法律问题[J]. 郝力挥,刘杰. 河北学刊. 1984(05)
[7]法律应干预通奸行为的我见[J]. 谌贻绵. 法学评论. 1984(02)
[8]论通奸引起严重后果的法律责任[J]. 宣林泉. 法学. 1983(11)
[9]通奸、社会公害和法……[J]. 司马牛. 法学. 1983(11)
[10]谈重婚与通奸[J]. 董敬之,熊克刚,熊耀武,陈鼎声,刘志舟,许玉霞,夏道平. 法学. 1957(04)
博士论文
[1]签注视野下的大清刑律草案研究[D]. 高汉成.中国政法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民国刑事立法概论[D]. 孙西勇.江西师范大学 2005
[2]刑法之除罪化思想探讨[D]. 李伟.中国政法大学 2004
[3]韩国刑法上的通奸罪考察[D]. 吴昌植.清华大学 2004
[4]性犯罪的社会伦理研究[D]. 宋海山.西南政法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94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59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