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灾异赦宥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09 04:54
构成灾异赦宥概念的两个要素,赦宥与灾异观均自先秦时期便开始发展。汉代时,赦宥已经从先秦时期多针对个案的单纯司法行为过渡为以朝廷名义进行的兼具政治与司法双重意义的措施,其中政治意义大于司法意义,而先秦时期不同的灾异观也在汉代由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经学家整合,创立了阴阳灾异说。当阴阳灾异说与政治、司法相结合后,便于汉宣帝时期出现了汉代第一次确切的灾异赦宥。灾异赦宥在汉代的产生基础,一方面是由于阴阳灾异说将灾异与刑德相联系,另一方面则是统治者对灾异的迷信。同时其产生也兼具偶然性与必然性,既受到昭宣之际复杂变幻的政局所推动,也深合汉代任德不任刑思潮下逐渐轻刑化的历史潮流。而灾异赦宥在汉代的发展也历经变化,大致以两汉为分界,西汉时期灾异赦宥较为频繁且施行方式几乎全为大赦,东汉时期灾异赦宥则呈现式微之态势,在施行频率上不及西汉,施行方式也多不采用大赦。究其原因,汉代阴阳灾异说的发展与统治者对弭灾与赦宥的重视保证了灾异赦宥在汉代的存在,而汉代赦宥的体系化成熟化则限制了灾异赦宥的发展,且因灾录囚、因灾策免三公的出现与适用也挤压了赦宥在弭灾措施中的实施空间。汉代以后,灾异赦宥在后世继续存在并发展,并受到汉代...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先秦灾异观与汉代赦宥制度概述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灾异观
一 天人观、报应观与灾异观
二 防灾与弭灾:祭祀、星占和务时
三 先秦灾异观的不足:以务时为例
第二节 从先秦赦宥到汉代赦宥
一 先秦经典中的赦宥
二 赦宥制度在汉代的发展
第二章 汉代阴阳灾异说与灾异赦宥的产生
第一节 阴阳灾异说的产生
一 阴阳灾异说的建构
二 阴阳灾异说的成型:以董仲舒阴阳灾异说为例
三 阴阳灾异说对汉代统治者的影响
第二节 汉代灾异赦宥的产生
一 汉以前的灾异赦宥事例
二 汉代灾异赦宥的初见:汉宣帝本始四年
三 灾异赦宥出现的历史契机:霍光对阴阳灾异学者态度的转变
四 灾异赦宥出现的时代背景:任德不任刑
第三章 灾异赦宥在汉代的发展
第一节 汉代灾异赦宥概况
一 汉代灾异赦宥考
二 汉代灾异赦宥的适用
三 汉代灾异赦宥的种类
四 汉代灾异赦宥的实施:以夏侯胜案为例
五 汉代灾异赦宥的特点
第二节 灾异赦宥在两汉持续发展的原因
一 董仲舒之后阴阳灾异说的兴盛
二 两汉统治者对弭灾的热衷
三 两汉时期的频繁赦宥
第四章 汉代灾异赦宥的式微与后世影响
第一节 东汉时期灾异赦宥的式微
一 两汉灾异赦宥的不同
二 赦宥制度体系化、成熟化对灾异赦宥的反作用
三 东汉统治者弭灾态度的转变:以因灾策免三公为例
四 对灾异赦宥弭灾功能的司法填补:以因灾理冤、录囚、恤囚为例
第二节 汉代灾异赦宥对后世的影响
一 灾异赦宥对曹魏至南朝的影响
二 灾异赦宥对北朝及唐代以后的影响
第五章 阴阳灾异说与灾异赦宥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董仲舒阴阳灾异说的历史意义
一 董仲舒构建阴阳灾异说的时代背景
二 对董仲舒及阴阳灾异说的批评与回应
三 “知汉人之环境,明汉人之伟大”
第二节 灾异赦宥的历史意义
一 古人对灾异赦宥的质疑
二 汉代灾异赦宥的政治与社会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汉宣帝后两汉统治者弭灾及赦宥情况表
致谢
本文编号:3922927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先秦灾异观与汉代赦宥制度概述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灾异观
一 天人观、报应观与灾异观
二 防灾与弭灾:祭祀、星占和务时
三 先秦灾异观的不足:以务时为例
第二节 从先秦赦宥到汉代赦宥
一 先秦经典中的赦宥
二 赦宥制度在汉代的发展
第二章 汉代阴阳灾异说与灾异赦宥的产生
第一节 阴阳灾异说的产生
一 阴阳灾异说的建构
二 阴阳灾异说的成型:以董仲舒阴阳灾异说为例
三 阴阳灾异说对汉代统治者的影响
第二节 汉代灾异赦宥的产生
一 汉以前的灾异赦宥事例
二 汉代灾异赦宥的初见:汉宣帝本始四年
三 灾异赦宥出现的历史契机:霍光对阴阳灾异学者态度的转变
四 灾异赦宥出现的时代背景:任德不任刑
第三章 灾异赦宥在汉代的发展
第一节 汉代灾异赦宥概况
一 汉代灾异赦宥考
二 汉代灾异赦宥的适用
三 汉代灾异赦宥的种类
四 汉代灾异赦宥的实施:以夏侯胜案为例
五 汉代灾异赦宥的特点
第二节 灾异赦宥在两汉持续发展的原因
一 董仲舒之后阴阳灾异说的兴盛
二 两汉统治者对弭灾的热衷
三 两汉时期的频繁赦宥
第四章 汉代灾异赦宥的式微与后世影响
第一节 东汉时期灾异赦宥的式微
一 两汉灾异赦宥的不同
二 赦宥制度体系化、成熟化对灾异赦宥的反作用
三 东汉统治者弭灾态度的转变:以因灾策免三公为例
四 对灾异赦宥弭灾功能的司法填补:以因灾理冤、录囚、恤囚为例
第二节 汉代灾异赦宥对后世的影响
一 灾异赦宥对曹魏至南朝的影响
二 灾异赦宥对北朝及唐代以后的影响
第五章 阴阳灾异说与灾异赦宥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董仲舒阴阳灾异说的历史意义
一 董仲舒构建阴阳灾异说的时代背景
二 对董仲舒及阴阳灾异说的批评与回应
三 “知汉人之环境,明汉人之伟大”
第二节 灾异赦宥的历史意义
一 古人对灾异赦宥的质疑
二 汉代灾异赦宥的政治与社会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汉宣帝后两汉统治者弭灾及赦宥情况表
致谢
本文编号:3922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922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