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家的国际化与偷渡犯罪的刑事政策——以北京出入境口岸偷渡犯罪数据为样本的分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陶俊;;中法两国外国人管理制度比较研究[J];法国研究;2007年03期
2 石刚;全球非法移民问题综述[J];国际资料信息;2004年05期
3 翟中东;驱逐出境司法问题研究[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4 赵泉河;赵桂民;;中国非法移民问题刑事法律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8期
5 陈兴良;刑法教义学方法论[J];法学研究;2005年02期
6 解永照;潘志伟;;论加拿大出入境政策与执法标准[J];辽宁警专学报;2006年01期
7 张松涛;;组织他人偷越国境犯罪既、未遂辨析[J];人民司法;2009年10期
8 张广东;;境外迂回偷渡分析及打击对策[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苏彩霞;;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与运用[J];中国法学;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桂生;;学术与实务之间——法教义学视野下的司法考试(刑法篇)[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2 赵运锋;;刑法目的解释的作用、边界及规制[J];北方法学;2011年06期
3 陈琦;;我国刑法解释与刑法目的的实现[J];研究生法学;2009年04期
4 王昭振;;风险社会中的刑法解释论纲[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陈兴良;;刑法学:向死而生[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6 欧阳本祺;;论我国定罪思维的传统及其演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陈坤;;疑难案件、司法判决与实质权衡[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8 王政勋;;刑法解释的立场是客观解释——基于会话含义理论的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9 黎翔;;非法跨国移民集群化现象成因探析[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10 任燕珠;;近年福建偷私渡犯罪现状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郭秋梅;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国际迁移组织(IOM)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鸿鸣;当代中国入境非法移民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陈积敏;全球化时代美国非法移民治理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5 刘晓宏;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权力、程序、文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徐军华;非法移民的法律控制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李艳玲;量刑方法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陈劲阳;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思想根基追问[D];吉林大学;2006年
9 章恒筑;要件事实原论[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毛冠楠;论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之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其天;我国打击非法移民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郑大伟;刑法适用中的类比推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孙振宇;《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D];沈阳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静;论刑法解释的理念和方法[D];河南大学;2011年
5 李琳;资格刑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6 卓礼童;量刑方法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梁绍宇;浅论罪之适用过程的规范化[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胡文丽;论资格刑的设置[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姜铭;依法管理来华外国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程胜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潮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彩霞;;刑法价值判断的实体性论证规则[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冯亚东,胡东飞;犯罪构成模型论[J];法学研究;2004年01期
3 陈兴良;刑法教义学方法论[J];法学研究;2005年02期
4 苏彩霞;;实质的刑法解释论之确立与展开[J];法学研究;2007年02期
5 王北迪;;我国非法移民刑事追究制度之我见[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6 徐军华;;非法移民的概念及其法律化[J];理论月刊;2007年06期
7 黄润龙;中国的非法移民问题[J];人口与经济;2001年01期
8 徐岱;;偷渡犯罪问题新透视[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1期
9 梁淑英;;非法移民的处理措施[J];太平洋学报;2007年07期
10 吴化;;全球化与中国非法移民问题的治理[J];太平洋学报;2007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开卷;;犯罪人格视野下的犯罪预防[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2 章惠萍;;论经济犯罪的存在价值及其对刑事政策的影响[J];民族论坛;2008年01期
3 翟中东;;关于重新犯罪防治政策调整的思考[J];法学家;2009年02期
4 吴嘉飞;;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刑事政策探讨[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何秉松;我国的犯罪趋势、原因与刑事政策(上)——兼论我国刑法修改的刑事政策问题[J];政法论坛;1989年05期
6 赵素萍;赵飞;;论遏制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王晓东;;关于公安经侦工作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思考[J];公安研究;2008年05期
8 张志敏;刘磊;;对未成年人犯罪如何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J];法制与社会;2009年26期
9 孙国祥;;从理念到践行:未成年人犯罪轻缓刑事政策的司法实现途径[J];法学论坛;2008年04期
10 张茉;;如何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推进公诉改革[J];法制与社会;2009年3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洁;;从理性的视角看“严打”刑事政策[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2 徐向群;傅跃建;;入世后中国社会犯罪态势的变化及刑事政策的调整[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3 张旭;;刑事政策、刑法学和犯罪学三者关系的梳理与探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欧阳龙辉;罗日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调查与思考[A];湖南省第十届公安理论研讨会“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课题论文集[C];2008年
5 孙江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角下的社区矫正工作探讨[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谢平;;试论公安机关和谐社会语境中宽严相济的政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7 王宏玉;;北京社区矫正实践的调研报告——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谭志君;;无限欲望与有限满足——关于犯罪原因的哲学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游伟;谢锡美;;非犯罪化思想及其借鉴[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静坤;;论犯罪耗费理论与侦查效益[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南省公安厅副厅长 华敬锋;公安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问题与对策[N];人民公安报;2009年
2 班怡 刘新辉;侦查监督部门必须正确理解和掌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N];新乡日报;2005年
3 课题组成员 曹建国 杨明德 广文革 尤青 王磊 任用前;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正确适用罪刑相适应原则[N];人民法院报;2011年
4 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法学教授 游伟;经济犯罪规律与刑事政策的确定[N];检察日报;2009年
5 正阳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王长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分化瓦解犯罪分子[N];驻马店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顾志翔 通讯员 吴海伦;沈阳:外国人犯罪不少[N];检察日报;2011年
7 董学峰;外国人在莞犯罪呈快速上升趋势[N];东莞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翟惠敏;“严打”整治:刑事政策的进步[N];法制日报;2003年
9 查庆九;“严打”:与时俱进的刑事政策[N];法制日报;2003年
10 刑法学博士 现任职于国家检察官学院 杨建军;准确理解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严惩职务犯罪[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季;少年违法犯罪与少年司法体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陈屹立;中国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慈健;贿赂犯罪防控对策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胡承浩;中国社区矫正发展的路径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靳高风;论犯罪学的基本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刘津慧;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7 郑莉芳;成年人犯罪动机的生成与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王顺安;社区矫正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胡荣;反洗钱战略战术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书宝;中国对“保安处分”制度借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沈慧;贿赂犯罪的新特点及其刑事对策[D];苏州大学;2008年
3 梁晓彤;刑事政策视野下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D];内蒙古大学;2008年
4 刘明;试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安工作中的实现[D];山东大学;2008年
5 胡廷霞;有组织犯罪的概念、成因及对策[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符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角下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文彬;“破小案”刑事政策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8 徐海焦;反偷渡之本究竟何在?[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9 余[?;刑事政策视域下的“社区 矫正”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吴斌;上海地区偷渡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822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822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