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监听下云存储取证策略与证据能力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子监听下云存储取证策略与证据能力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被称之为云存储的新兴技术手段不断得到广泛应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个人云存储用户规模将达到2.23亿,网民渗透率达到36.7%,预计到2016年将有36%的数字内容存储至云端,而在2011年这一比例仅为7%。在侦查取证过程中,云存储因其所具有的虚拟化、分布式存储等技术特征,极有可能成为犯罪分子隐匿犯罪证据、躲避侦查的手段。嫌疑人如通过云存储技术将相关证据材料存储在“云端”而非自己的电脑中,这无疑给目前主要针对确定客体设计的计算机侦查取证策略造成重大挑战。针对这一情况,侦查人员应当如何取证、其取得的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又将如何等问题亟待分析讨论。 电子监听作为技术侦查措施之一曾被广泛应用于重大案件的侦破之中,在特定类型案件的侦破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电子监听因其手段措施的特殊性,在特定案件中具备成为云存储侦查取证策略突破点的条件,成为侦查取证的关键。2013年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首次对技术侦查措施进行了规定,肯定了通过技术侦查取得的材料的证据能力,但相关规定仍显概括,适用存在诸多不便。本文即在电子监听条件下探讨分析云存储取证的策略与相应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 对此,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有: 1.理清云存储取证与电子监听的相关概念,分析云存储取证的难点 目前,学界关于何为云存储取证尚无统一说法,亦没有相应的关于云存储取证难点的详细分析。本文梳理了云存储技术的由来与发展,对云存储技术的虚拟性、面向服务、分布式存储等技术特征进行解析,探讨了基于云存储技术特征的取证难点所在。 2.提出以身份关联映射为核心的电子监听下的云存储取证策略 从策略构想、策略可行性等方面分析论述了电子监听下的云存储侦查取证,,构建“嫌疑人—服务提供商—目标文件”关联映射证据获取思路,反向推导以身份关联映射为核心的电子监听下的云存储取证策略。 3.从证据基本属性层面探究相关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 目前,云存储尚属新兴技术,法律法规针对云存储取证的规定略显滞后,这影响到了云存储取证的证据能力。同时,关于电子监听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刚颁布实施不久,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本文从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出发分析电子监听下云存储取证所获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问题。 4.给出相关法律的完善建议 如上所述,我国针对电子监听与云存储取证的立法尚不完善,存在概念范畴模糊不一、取证主体界定不清晰、附带监听规制不足等问题,本文在结合侦查取证实际的基础上给出针对上述问题的立法完善建议。
【关键词】:电子监听 云存储取证 证据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5.2;D918.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3
- 第一节 电子监听与云存储取证的现状11-12
- 第二节 电子监听下云存储取证的研究难点12-13
- 第二章 电子监听的基本范畴13-23
- 第一节 技术侦查13-17
- 一、 技术侦查的由来13-14
- 二、 技术侦查的概念辨析14-17
- 第二节 电子监听17-23
- 一、 监听概念的域外考察18-19
- 二、 监听与电子监听19-20
- 三、 电子监听的特性20-21
- 四、 电子监听分类21-23
- 第三章 云存储侦查取证23-28
- 第一节 云计算技术23-24
- 一、 云计算的起源与发展23
- 二、 云计算的概念23-24
- 第二节 云存储技术24-26
- 一、 云存储的概念24-25
- 二、 云存储的技术特征25-26
- 第三节 云存储侦查取证难点与取证本质分析26-28
- 一、 云存储取证难点26-27
- 二、 云存储取证本质分析27-28
- 第四章 电子监听下的云存储取证28-33
- 第一节 电子监听下云存储取证策略分析28-29
- 一、 电子监听下云存储取证基本类型与关键过程分析28-29
- 第二节 电子监听下云存储取证的构想29-33
- 一、 电子监听下的一种云存储取证构想29-30
- 二、 电子监听下云存储取证实现的技术可行性分析30-32
- 三、 电子监听下的云存储取证注意事项32-33
- 第三节 司法鉴定相关问题33
- 一、 电子数据司法鉴定33
- 第五章 电子监听下云存储证据能力分析33-47
- 第一节 证据能力基本范畴33-35
- 一、 证据能力的概念34
- 二、 证据能力的判断标准34-35
- 第二节 证据能力的客观性分析35-37
- 一、 证据能力的客观形式要求35-36
- 二、 证据能力的客观来源要求36
- 小结36-37
- 第三节 证据能力的关联性分析37-38
- 一、 证据能力的案情相关性要求37
- 二、 证据能力的证明相关性要求37-38
- 小结38
- 第四节 证据能力的合法性分析38-42
- 一、 证据能力的法定形式要求38-40
- 二、 证据能力的法定程序分析40-41
- 三、 证据能力的法定主体分析41-42
- 小结42
- 第五节 证据能力认定的困境42-44
- 一、 电子监听措施审批困境42-43
- 二、 合法取证主体之惑43-44
- 三、 附带监听的认定困境44
- 第六节 困境的解决对策44-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1-52
- 致谢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绍红;杨克武;;论庭前证供的证据能力[J];法制与社会;2008年36期
2 陈卫东;付磊;;我国证据能力制度的反思与完善[J];证据科学;2008年01期
3 奚玮;余茂玉;;论证据能力意义上的关联性——以刑事诉讼为视角的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8年04期
4 陈卫东;付磊;;证据能力:动态地承载着价值选择[J];法制资讯;2008年09期
5 庄乾龙;;卧底侦查所获证据材料之证据能力探讨[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寇松娜;龙腾云;;“办案情况说明”证据能力探讨[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宋立妍;;对监听资料证据能力的剖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林帅;;论辨认笔录的证据能力[J];商品与质量;2010年S4期
9 胡晓霞;;证据能力及其判断标准[J];前沿;2010年18期
10 陈学权;;侦查机关通过监听所获材料之证据能力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云峰;熊文胜;仲爱华;;试论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能力[A];中国档案学会第六次全国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付璇;;刑事书面证言证据能力比较考察[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4辑)[C];2008年
3 尹伟民;;国际民事诉讼中证据能力问题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铁林 王丹峰 于勇;证据的价值取决于证据能力[N];检察日报;2005年
2 杨亚民;设置质证规则要关注五大要素[N];检察日报;2007年
3 陶家祥;秘密监听证据能力的认定[N];江苏经济报;2012年
4 肖建国 北京科技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法学博士;英美证据法的两点启示[N];人民法院报;2001年
5 北京凯亚律师事务所律师 晋力;单位“作证”证据能力亟待澄清[N];法制日报;2007年
6 清华大学法学院 王一超;从《错案》看应当如何避免错案[N];人民法院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纪格非;论证据能力——以民事诉讼为视角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雯晔;论我国证据能力审查制度之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周培翔;私人日记的证据能力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2年
3 陈晓蔚;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能力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09年
4 李丹;证据能力中的关联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张楠;论秘密录音的证据能力[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晋;电子监听下云存储取证策略与证据能力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7 曾翔;论初查所获证据的证据能力[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王琼仙;论我国刑事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刘远;民事证据能力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10 李书兴;论鉴定结论证据能力及其规则[D];湘潭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电子监听下云存储取证策略与证据能力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95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