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半市民化:失地农民群体的生活形态与身份重构

发布时间:2017-04-09 19:10

  本文关键词:半市民化:失地农民群体的生活形态与身份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正在经历着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改变,这种改变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是空前的。在变迁当中,城市周边祖祖辈辈以农业生产为生的农民失去土地,通过国家对其就业、福利、居住和管理的政策安排实现了制度层面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但是,“农民市民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市民化不仅仅体现在户籍、居住环境和职业上的变化,而应当是一个获得市民资格、发展出相应能力、适应城市生活并培养基本素质的过程。通过对北京南乡这一城乡结合部社区中失地农民的研究,笔者发现研究主体在失去农民身份之后,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重构出其“半市民化”的过渡性身份。在实践过程中,群体通过对语言习惯的继承、旧有关系的维系、自我位置的认同和对集体利益的强调等保留性策略的应用强化了其群体内部的认同;通过资本结构调整、关系的理性化、消费依据需求调整等更新性策略的应用回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封闭乡镇企业工作环境、实施特殊福利供给和培育独有租房文化等创造性策略的应用勾画出现实的区隔状态。基于群体在实践中,在生活形态诸方面,一系列适应性策略的应用,“半市民化”群体身份得以重构。城市化背景下,制度与政策的导向是失地农民“农民”身份解构的推力,实践中适应性策略的应用是“半市民化”群体身份重构的机制。基于此,笔者提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但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这一结果并不是绝对的。
【关键词】:失地农民 生活形态 身份重构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2.82;D631.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2
  • 1.1 研究背景10
  • 1.2 问题的提出10-11
  • 1.3 研究的意义11-12
  • 1.3.1 理论意义11-12
  • 1.3.2 实践意义12
  • 1.4 文献综述12-19
  • 1.4.1 城乡结合部社区相关研究12-14
  • 1.4.2 失地农民的相关研究14-15
  • 1.4.3 农民市民化的相关研究15-16
  • 1.4.4 生活形态的相关研究16-18
  • 1.4.5 群体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18-19
  •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19-22
  • 1.5.1 失地农民19
  • 1.5.2 生活形态19
  • 1.5.3 身份重构19-22
  • 第2章 研究设计22-32
  • 2.1 研究方法22-25
  • 2.1.1 参与观察法22-23
  • 2.1.2 无结构访谈法23-24
  • 2.1.3 二手资料的文献收集方法24-25
  • 2.2 调研地点:北京市南乡社区25-27
  • 2.3 理论选择: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27-29
  • 2.4 论文的结构安排29-32
  • 第3章 失地农民“农民”身份的解构与生活形态的变化32-42
  • 3.1“农民”与“市民”的差异32-34
  • 3.1.1 农民身份和农村生活32-33
  • 3.1.2 二元体制下“农民”与“市民”的明显差异33-34
  • 3.2 群体生活形态的转变34-40
  • 3.2.1 群体就业:乡镇企业与转工国企34-37
  • 3.2.2 群体福利:生活补贴与退休津贴37-38
  • 3.2.3 群体居住:绿隔腾退与搬迁上楼38-39
  • 3.2.4 群体管理:“村改居”与村居并立39-40
  • 3.3 制度身份解构与身份内涵的变化40-41
  • 3.3.1 制度身份的解构40
  • 3.3.2 身份内涵的变化40-41
  • 3.4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群体适应性策略的应用与“半市民化”身份的重构42-60
  • 4.1 维系与认同:保留性策略42-46
  • 4.1.1 语言习惯的继承:“我们”的“过去”42-43
  • 4.1.2 旧有关系的维系:本家本户与老街旧坊43-44
  • 4.1.3 自我位置的认同:婚姻选择中的门当户对44-45
  • 4.1.4 集体利益的强调:讨说法与“分家底”45-46
  • 4.2 顺应与调整:更新性策略46-53
  • 4.2.1 资本结构的调整:对学校教育的重视47-48
  • 4.2.2 关系的理性化:变动中的亲疏远近48-50
  • 4.2.3 依据需求调整: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50-53
  • 4.3 区隔与再生:创造性策略53-57
  • 4.3.1 封闭工作环境:乡镇企业的就业53-55
  • 4.3.2 特殊福利供给:专属的“生活补贴”55-56
  • 4.3.3 培育独有文化:闲置房屋的租赁56-57
  • 4.4 本章小结57-60
  • 第5章 半市民化:被卡在中间的群体60-66
  • 5.1 群体的特征:处于张力的牵拉之中60-63
  • 5.1.1 社会网络关系60-61
  • 5.1.2 经济利益关系61-62
  • 5.1.3 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62-63
  • 5.2“半市民化”群体身份的性质63-65
  • 5.2.1 程度上:夹生性63-64
  • 5.2.2 空间上:边界性64
  • 5.2.3 代际上:非传递性64-65
  • 5.3 本章小结65-66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66-70
  • 6.1“半市民化”群体身份何以重构66-67
  • 6.1.1 身份解构的推力:城市化背景下的制度与政策导向66
  • 6.1.2 身份建构的机制:群体的适应性策略66-67
  • 6.1.3 身份重构的结果:半市民化67
  • 6.2 研究反思67-70
  • 6.2.1“农民市民化”命题的再思考67-68
  • 6.2.2 本研究的局限与下一步研究计划68-70
  • 参考文献70-76
  • 附录76-102
  • 附录A:走进南乡与我的研究历程76-80
  • 附录B:无结构访谈记录(节选)80-94
  • 附录C:老照片中的南乡记忆94-101
  • 附录D: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有关乡镇人口情况101-10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102-104
  • 致谢104

  本文关键词:半市民化:失地农民群体的生活形态与身份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95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1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