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01:05
本文关键词: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进入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转型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是我国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成就,经济发展尤为瞩目,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管理创新也在逐步推进,另一方面我国正在经历一个矛盾、冲突不断上演的阶段,也就是敏感时期和风险时代。在这个阶段,对社会影响最大的也就是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而在众多类型群体性事中,环境群体性事件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地方政府在引进经济项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而忽视了人的生存,人生活的环境和自身安全受到了威胁。随着民众对环境问题和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在预知经济项目带来的环境风险的时候,通常会尝试各种正常的渠道来表达诉求,维护权利,然而渠道的不畅通、政府的消极应对,民众只有通过共同行动(群体性事件),集体向政府施压,希望政府改变做出的决策。因为环境群体性事件在目前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所以对这一类事件的研究分析能为预防和合理地应对它提供依据。虽然群体性事件已经研究很长时间了,但是对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还是比较少的,所以这一研究具有新颖性和必要性。 本研究主要通过探讨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特点入手,通过对湖南浏阳事件和什邡事件典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文献资料,研究了地方政府在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了原因分析以及相关的应对策略。本研究主要是在社会冲突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以及公共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来研究环境群体性事件。通过研究发现对于民众而言,环境群体性事件根源于预期环境风险严重,而非直接利益受损,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环境群体性事件是地方政府盲目的GDP观念,忽视环境保护的经济增长观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调的全面协调发展相冲突造成的。这种冲突和矛盾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在探讨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措施中,首先思想认识上应该合理定性这类事件,准确采取应对的方法,高度重视环境问题,从源头上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其次关键是地方政府应转变职能,调动各方面资源,加强沟通与协调,合理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
【关键词】:地方政府 环境群体性事件 危机管理 环境问责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25;D631.43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导论12-24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14-17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5-17
- 1.3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17-22
- 1.3.1 核心概念17-19
- 1.3.1.1 环境群体性事件17-18
- 1.3.1.2 地方政府18-19
- 1.3.2 理论基础19-22
- 1.3.2.1 社会冲突理论19-20
- 1.3.2.2 危机管理理论20-21
- 1.3.2.3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21
- 1.3.2.4 公共治理理论21-22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22-23
- 1.4.1 研究思路22-23
- 1.4.2 研究方法23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23-24
- 第二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原因及特点24-31
- 2.1 目前环境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原因24-27
- 2.1.1 地方政府决策缺乏民意基础24-25
- 2.1.2 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25
- 2.1.3 民众缺乏流畅有效的诉求渠道25-26
- 2.1.4 信息沟通不对称26-27
- 2.1.5 环境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善、监管不力27
- 2.2 目前环境群体性事件呈现的特点27-31
- 2.2.1 原因:预期环境风险严重引起民众恐慌27-28
- 2.2.2 表现方式:暴力与非暴力28
- 2.2.3 诉求指向:企业和政府28-29
- 2.2.4 主体:多主体参与29-30
- 2.2.5 时间:周期长30-31
-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取得初步成效31-36
- 3.1 地方政府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取得的实际成效31-34
- 3.1.1 加大资金投入治理环境污染31
- 3.1.2 引入民众参与环境决策31-32
- 3.1.3 开始重视危机管理,应对突发性事件32
- 3.1.4 开始借助网络媒体公开环境信息32-33
- 3.1.5 制定了保护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33
- 3.1.6 实行了环境问责制33
- 3.1.7 支持、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环保33-34
- 3.2 地方政府在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上逐步提高34-36
- 3.2.1 合理定性环境群体性事件,准确采取应对方法34-35
- 3.2.2 高度重视环境问题,源头上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35-36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6-47
- 4.1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典型案例分析36-40
- 4.1.1 湖南浏阳事件分析36-38
- 4.1.2 四川什邡事件分析38-40
- 4.2 两起环境群体性事件反映的问题40-43
- 4.2.1 重视程度不够40
- 4.2.2 应对危机不及时40-41
- 4.2.3 后续处理不妥善41-42
- 4.2.4 公共政策输出利益偏差42
- 4.2.5 行政权力日益扩大42-43
- 4.3 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43-47
- 4.3.1 地方政府唯经济利益是图,片面理解稳定压倒一切43-44
- 4.3.2 公务人员官僚作风浓厚,严重影响沟通方式44-45
- 4.3.3 部门之间利益保护,错失应对危机最佳时机45
- 4.3.4 环境责任追究不青晰,违背责任政府理念45-46
- 4.3.5 诚信缺失,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建设46-47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经验借鉴47-52
- 5.1 英国地方政府严格管理环境,加强应急管理47-48
- 5.2 美国地方政府积极面对环境污染,成立应急组织机构48-49
- 5.3 德国地方政府公开环境信息,分权应对危机管理49-50
- 5.4 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50-52
- 5.4.1 具有较完备的法律法规50
- 5.4.2 责任管理清晰50
- 5.4.3 重视沟通与协调,避免武力冲突50-51
- 5.4.4 多部门协调参与51-52
- 第六章 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对策52-59
- 6.1 转变发展观念,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52-53
- 6.2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管理理念53-54
- 6.3 采用激励形式加强互动,提升地方政府应对能力54
- 6.4 完善应急管理系统,加强政府部门之间联动54-55
- 6.5 拓宽沟通渠道,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55-57
- 6.6 允许民众最大限度参与环评,明晰地方政府最大责任57-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维波;;群体性事件的国内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10年25期
2 张有富;;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及其化解[J];传承;2010年33期
3 王国勤;;“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宋宝安;于天琪;;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5 陶鹏;童星;;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6 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7 徐祥民;孟庆垒;;政府环境责任简论[J];学习论坛;2007年12期
8 吴向阳;;环境冲突的成因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9期
9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05期
10 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07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4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74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