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孔子“无讼”思想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兼论对我国当前司法调解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2-01 16:55

  本文关键词: 孔子 无讼 司法调解 出处:《法商研究》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孔子"无讼"思想的本意在于:重视诉讼,公正地审判案件以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实现无讼的根本途径在于执政者的仁政及其自身的道德表率。汉唐以来,孔子"无讼"思想发生了变异,被曲解成执政者对民众进行教化劝谕和限制诉权的"息讼"、"压讼"的理论依据。发生这种变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后世儒家对君权的极度拔高、"重义轻利观"的极端发展以及封建专制统治维稳的现实需要。重新审视孔子"无讼"思想的本意以及后世对其曲解误用带来的消极影响,对于帮助我们解决我国当前民事审判实践中过度强调司法调解所引发的问题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Abstract]: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Confucius' thought of "no lawsuit" lies i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litigation and trying cases fairly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damaged social relation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realize non-litigation lies in the benevolent government of the rulers and their own moral example. Since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Confucius' thought of "no litigation" has changed. It is misinterpreted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interest litigation" and "pressure litigation" for the rulers to enlighten the people and limit the right of action.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kind of variation lies in the extreme exaltation of the monarchical power of the later Confucianists. The extreme development of "emphasizing justice over profit" and the realistic need of maintaining stability under feudal autocratic rule reexamine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Confucius' thought of "no lawsuit" and the negative influence brought about by its misinterpretation and misuse in later generation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help us solve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excessive emphasis on judicial mediation in the current civil trial practice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苏州大学东吴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
【分类号】:D909.2;D926
【正文快照】: 孔子所说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①一语对后世的影响可用深远来概括。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孔子“无讼”的思想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学术界对孔子“无讼”思想的理解仍然沿袭汉唐以来的主流观点,即将“无讼”理解为“没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旭晟;无讼:“法”的失落——兼与西方比较[J];比较法研究;1991年01期

2 陈景良;崔述反“息讼”思想论略[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3 尤陈俊;;清代简约型司法体制下的“健讼”问题研究——从财政制约的角度切入[J];法商研究;2012年02期

4 于语和;;试论“无讼”法律传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消极影响[J];法学家;2000年01期

5 赵旭东;;理性看待法院调解的强制性因素[J];法学家;2007年06期

6 徐进;孔子“无讼”辨正[J];齐鲁学刊;1984年04期

7 方潇;段世雄;;讼卦之“讼”辩正[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05期

8 李显冬;姜涛;;传统“无讼”观与移植法律在当代中国的碰撞与融合[J];学习与探索;2006年04期

9 汪俊英;;试论中国“无讼”法律文化的成因及其消极影响[J];学习与探索;2006年04期

10 史长青;;调解制度中的强制性因素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新;;宪法经济制度的规范化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2 余建军;;无为?抑或有为?——以《论语》一段话为中心诠释孔子无为观[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贺光耀;;“贤贤易色”、“学则不固”辨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4 李丽霞;;《论语·学而第一》之“学”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5 刘菊;;从典籍英译看翻译的主体间性[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白立强;;思想政治教育之健康人格塑造的理性分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毕宝魁;;《论语》“不有祝泙之佞”章本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史广全;于逸生;;对传统无讼立法的考察与反思[J];北方法学;2010年05期

9 许章润;;地权的国家德性[J];比较法研究;2010年02期

10 蔡晓荣;;中国近代民法史研究的可能进路:兼及方法与资料[J];比较法研究;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汤海涛;;汉文化在云南少数民族美术中的存在及其影响[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1年

3 王庆丰;谢锐勤;;互动与博弈:民事调解与能动司法——以城乡二元社会为背景[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曹美娜;;论“器”[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5 王文光;;全球化时代回顾“百家争鸣”的历史与现实——迎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时代[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李艳霞;;倡导恢复性司法 构建和谐社会[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周玉芝;凯尔森法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龙长安;近代中国联邦制运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薛静丽;刑罚权的动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陈f ;论马克斯·韦伯的法学理论及其两面性[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陈健松;先秦德治法治关系论[D];黑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丽梅;我国行政复议和解制度的具体设计[D];湘潭大学;2010年

3 曾方;民国时期民事调解制度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隋慧诚;孔子的育人艺术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晓岚;论刑事审判能动司法与检察监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方丽冬;事实问题司法审查强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莉莉;从孔子教育思想思考现在的语文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米丹丹;《论语》所包含的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明欣;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义”在优秀团队建设中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志洁;社会转型期农村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屈永华;中国传统取士标准非职业性的历史成因与影响[J];法商研究;2003年04期

2 陈景良;;宋代“法官”、“司法”和“法理”考略——兼论宋代司法传统及其历史转型[J];法商研究;2006年01期

3 郑小春;;从徽州讼费账单看清代基层司法的陋规与潜规则[J];法商研究;2010年02期

4 罗昶瑞溪;中国村落习惯法内容初探[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5 宋太郎 ,张平;海峡两岸法院调解制度比较研究[J];法学评论;1993年01期

6 王石磊;试析中国传统诉讼观念——官府“无讼”“息讼”与百姓“畏讼”“厌讼”[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方晓阳,陈玉珍;德国诉讼和解制度的改革对重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意义[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唐东楚;我国诉讼文化的乡村视域[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9 郭玉军;贺琼琼;;香港特别行政区ADR发展的新动向——商事争议强制性调解机制的兴起[J];时代法学;2006年02期

10 侯欣一;;清代江南地区民间的健讼问题——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J];法学研究;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琦云,林小燕;孔子“无讼”论[J];求索;2005年05期

2 陈科华;无讼与刑中:孔子的法律思想[J];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3 刘乐舟;;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思想[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年S1期

4 田照军;;孔子法律思想探析[J];兰州学刊;2008年03期

5 丁国峰;范席晶;;中国古代调处制度的影响[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赵玉环;;儒家无讼法律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9年01期

7 秦正发;刘永红;;论无讼法律传统产生的历史根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周颖;;中国传统调解制度考[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9 黄华飞;黄丹;;孔子法律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J];魅力中国;2009年15期

10 杨云霞;吴昀国;;孔子“无讼”思想在晋商中的影响及其启示[J];孔子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洪;;孔子反对厚葬颜回的原因[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2 霍有光;;《吕氏春秋》与先秦儒家思想[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3 周孚政;;中国人为什么崇拜孔子[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香港汤恩佳博士捐赠建水文庙孔子铜像揭幕典礼照片[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李晓斌;;试析孔子德治思想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6 张文昆;;孔子和孙子之初步比较[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王洁;李艺;;孔墨教学思想之异同及其现代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余玫;;孔子“君子”教育观的现代价值[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9 谢瑞君;刘海君;;论孔子的诚信观[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郭守靖;;文化视野下孔子的武术精神[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苇;我省首次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N];太原日报;2008年

2 文依;影视里的孔子应该什么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易中天;草根有话说[N];经济观察报;2009年

4 王月清;孔子学院推动南京大学国际化办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记者 李钊;许嘉璐率团考察巴黎孔子学院[N];科技日报;2008年

6 通讯员 闵锋;我市孔子后裔代表河南参加世界儒学大会[N];开封日报;2008年

7 记者 李欣瑶;西北师大与喀土穆大学合建孔子学院[N];甘肃日报;2009年

8 口述 北京大学教授 汤一介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杨桂青;我们在面对一个怎样的孔子[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陈福顺 孙文采;孔子为圣人并非历代帝王捧起来的[N];吉林日报;2010年

10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曾小五 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 曾建平;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比较[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锟;孔子与20世纪三大社会思潮[D];西北大学;2002年

2 王世明;孔子伦理思想发微——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D];清华大学;2004年

3 李游;从无讼到恢复性司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武红羽;司法调解的生产过程[D];吉林大学;2008年

5 李锐;孔孟之间“性”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6 卢茂君;井上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探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赵生群;春秋经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9 丁小丽;孔孟荀“名分”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胡真;先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以春;孔子“无讼”解[D];苏州大学;2007年

2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唐水桥;论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及其现实意义[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吕振;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观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颢;试论老子的教育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6 路丙辉;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转型[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7 汪梦林;孔子与苏格拉底师道观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8 刘凤伟;古代白话小说中的孔子形象[D];苏州大学;2005年

9 张小建;孔子与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温召贤;农耕文明与孔子孝道[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82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482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7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