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裁判吸纳民意的程序机制分析
本文关键词: 吸纳民意 诉讼构造 陪审制度 程序机制 出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保持司法的人民性要求司法裁判吸纳民意,而司法裁判吸纳民意需要相应的程序机制。陪审制度的本旨在于掖助司法裁判对民意的关照。然而,中国现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已远离了陪审的本意,沉沦于三方诉讼构造,无能于有效传达民意。只有本诸陪审之本旨,解构现行陪审制度,实现人民陪审员的解放、司法裁判权的释放和人民陪审员选任权的下放,从而转换诉讼构造,才能形成司法裁判吸纳民意的程序机制。
[Abstract]:To maintain the popular character of the judiciary requires the judicial decision to absorb the public opinion, and the judicial decision to absorb the public opinion needs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al mechanism. The purpose of the jury system is to help the judicial judge to take care of the public opinion. However, The current people's jury system in China has been far away from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jury, and has fallen into the three-party litigation structure. It is incompetent to convey public opinion effectively. Only the basic purpose of the jury system is to deconstruct the current jury system and realize the liberation of the people's jurors. Only the release of judicial jurisdiction and the devolution of people's jurors' right to select and appoint can the procedural mechanism of absorbing public opinion be formed by changing the structure of litigation.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法学院;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
【分类号】:D926.2
【正文快照】: 如何保持司法的人民性成为深化司法改革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为此,2009年4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意见》,提出着力构建与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界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等12个“基本要求”。要保持司法的人民性,关键在于沟通并进而使司法裁判吸纳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昌道,董茂云;陪审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1期
2 杨明,张皓;论陪审团制度在中国的确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小龙;;陪审团审理微观制衡机制考察——一个以美国为对象的分析实证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2 张光杰,王庆廷;历史、现状、未来——对我国陪审制度的法理解读[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马贵翔;谢琼;;希望与抉择:陪审团的功能与实现解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汪祖兴;赵信会;;论人民陪审制改革的模式选择——谈“混合制”陪审模式的建立[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廖永安,李旭;对我国陪审制的否定性评价[J];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6 银福成;对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质疑[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王世杰;刘文鹏;;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J];理论月刊;2006年05期
8 张亚辉;英国陪审团的没落——小议英国司法改革中的陪审制度改革[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9 王志华;;转型时期俄罗斯的陪审制度[J];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10 肖天存;法官职业化背景下我国陪审制度之重构——兼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之不足[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光东;陪审团的历史与价值[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2 曹永军;陪审制度变革的历史成因[D];吉林大学;2007年
3 施鹏鹏;陪审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任蓉;陪审团审判机理与实效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刘晴辉;中国陪审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凌;当代陪审制的民主意义解读[D];四川大学;2003年
2 袁文峰;论人民陪审制[D];湘潭大学;2003年
3 姚国艳;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价值及其完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军;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完善[D];湘潭大学;2004年
5 刘应君;嵌入冲突视角中的人民陪审制度[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秋荣;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D];四川大学;2005年
7 龚伟亚;陪审制度的反思与前瞻[D];苏州大学;2005年
8 马君;美国的陪审团制度[D];武汉大学;2005年
9 刘强;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杨晓辉;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昌道,董茂云;陪审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1期
2 熊秋红;对刑事证明标准的思考——以刑事证明中的可能性和确定性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3年01期
3 何兵;司法职业化与民主化[J];法学研究;2005年04期
4 刘晴辉;;对中国陪审制度的实证研究——以某市基层法院为视角[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翟学伟;“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从普遍主义到特殊主义[J];社会学研究;1997年03期
6 陈瑞华;程序正义论——从刑事审判角度的分析[J];中外法学;1997年02期
7 陈端洪;司法与民主:中国司法民主化及其批判[J];中外法学;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判前羁押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2 刘秀明;;诉讼构造与程序时效:英美法系审前缺席审判的理论基础——兼论我国不宜建立审前缺席审判[J];河北法学;2011年08期
3 毛兴勤;;程序性制裁:我国刑辩律师权利的体制保障[J];学理论;2011年16期
4 高海洋;;侦查阶段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理性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18期
5 毛兴勤;;“建议更换办案法官制度”的法理检视[J];人民论坛;2011年23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青;;我国刑事审前程序的重构[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志刚;我国刑事审前程序诉讼构造之我见[N];江苏法制报;2006年
2 游伟;司法需要物理隔离,更需要伦理提升[N];法制日报;2010年
3 胡冬平;捕诉合一不宜推行[N];检察日报;2004年
4 康晓钟;论“侦诉一体化”[N];西部法制报;2007年
5 卞建林;检察机关没有理由不介入死刑复核程序[N];检察日报;2006年
6 王新环(一等奖获得者);论辩护律师的职业豁免权[N];法制日报;2003年
7 孙运梁;贯彻直接言词原则需要三条件[N];检察日报;2003年
8 周 葵 吴丽环;刑事诉讼中补充侦查措施检讨[N];检察日报;2004年
9 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湖南省检察院副检察长 卢乐云;强化律师保密义务以维护诉讼构造平衡[N];检察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安克明;中美“律师辩护职能与司法公正”研讨会述评[N];人民法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唐力;民事诉讼构造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2 黄豹;侦查构造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孟涛;民事诉讼要件理论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王新环;公诉权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德印;论法官庭外调查权[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郝玲玲;侦查监督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3 姚佩旭;论侦查监督[D];湖南大学;2007年
4 王永毅;刑事侦查中的人权保障[D];苏州大学;2007年
5 李海炅;法院调解作为一项诉讼制度的考察[D];河南大学;2002年
6 吴sピ,
本文编号:1482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482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