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裁判员法的立法过程及其实施效果评析
本文选题:裁判员制度 切入点:参审制度 出处:《河北法学》2012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日本裁判员制度的建立是日本此次司法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自2009年5月裁判员法施行以来,已初见成效。裁判员制度的设立和实施,不仅可以增强日本国民对司法活动的理解和信赖,也体现了国民在司法领域中由"客体"向"主体"的意识变革。它既是实现真正的以国民为基础的司法制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透明度的前提。因此,日本裁判员制度的产生和实施对于我国将来改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Japanese referee system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Japan's judicial system reform. It can not only enhance the Japanese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trust in judicial activities, but also reflect the change of people's consciousness from "object" to "subject" in the judicial field. Therefore, the emergen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Japanese referee system will have positiv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our country to improve the people's jury system.
【作者单位】: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博士后工作站;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办公室2009年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09&ZD007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首席专家:王胜俊
【分类号】:D931.3;DD91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新;西方国家陪审制度透视[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段启俊;论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谢九华,邹大虬;美国民事陪审制度及其价值[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4 董琳;;论我国刑事陪审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理论界;2008年08期
5 刘德兴;;人民陪审制度:历史、现状及其完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牟绿叶;;日本国民参与司法裁判活动的历史概览[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程德文;中国陪审制度改革的前景与出路[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李育红;论英美法系陪审制度的运作特点和司法功能[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9 孙世岗;;陪审制的理性与理性的陪审制[J];福建法学;2001年04期
10 杨国平,黄爱国;我国陪审制度的理性思考与改革设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胡志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仍需完善[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陈新;李雷;;董必武与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建立[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3 王胜国;;董老“人民司法”思想与新中国的司法制度[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4 刘力;宋佳;;人民监督员制度之法律化与规范化——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修订为契机[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5 白新潮;;中国检察权及其权力配置[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薛晓卫;;人民监督员选任机制完善构想[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坚;简析陪审制度的公正价值[N];江苏经济报;2007年
2 津法;澳大利亚的陪审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0年
3 姚宪第;陪审制度是法院审判活动的有效监督形式[N];人民代表报;2003年
4 潘勤;认真对待陪审制度[N];法制日报;2007年
5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汤维建;完善陪审制度 实现司法民主[N];人民政协报;2008年
6 姚恭清;对健全陪审制度的几点建议[N];江苏经济报;2005年
7 郭士辉;英国的民事陪审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0年
8 高济昌;加快司法陪审制度的发展和完善[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浙江省检察院 王水明;中西方陪审制度异同[N];检察日报;2008年
10 廖昌雨;陪审制度及其在中国发展的思考[N];北京科技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晴辉;中国陪审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吕洪民;中国陪审制度的困境与重生[D];吉林大学;2011年
3 施鹏鹏;陪审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杨安军;陪审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曹永军;陪审制度变革的历史成因[D];吉林大学;2007年
6 钟莉;价值·规则·实践[D];中山大学;2008年
7 刘景辉;论司法民主[D];吉林大学;2010年
8 王浩;清末诉讼模式的演进[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任蓉;陪审团审判机理与实效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王荔;当代中国司法民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超燕;我国陪审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胡国栋;陪审制度价值论[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王靖远;论我国的陪审制度[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4 宋启龙;英国陪审制度的确立及其理念起源[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若凡;浅析刑事陪审制度[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颜景霞;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钱杏春;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之构想[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8 牟绿叶;日本裁判员制度的反思与展望[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涛;我国民事诉讼陪审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樊罡;陪审制度之法理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本文编号:1591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59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