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文书法律制度:以《百道判》为文本考
本文选题:唐文化研究 切入点:《百道判》 出处:《求索》2012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白居易所拟《百道判》是唐代科考的一种特殊文体。本文通过考察《百道判》文本,并与其他唐代史书和律令比照,以反观唐代特定的文书法律制度,研究表明:自成体系的唐代法律制度促成了唐公文管理制度的形成,并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唐代科举取士及选官制度保证了撰写和使用公文的人才质量;《百道判》判词本身为唐公文提供了很好的模版,该模板虽用典精工、辞藻华美,但最终还是能以实用、中肯、解决问题为目的。可以说,唐代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一起促成了本属于文学范畴的公文,处于文化和政治的双重规定之中,最终被纳入到法律层面,更好地为政治服务。
[Abstract]:The "Baidao judgment" prepared by Bai Juyi is a special sty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Tang Dynasty. By examining the text of "Baidao judgment" and comparing it with other Tang Dynasty historical books and decre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pecific legal system of documents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Tang Dynasty has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official documents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has risen to the height of the law. The system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selection of officials in the Tang Dynasty ensured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who wrote and used official documents; the judgment itself provided a very good template for the official documents of the Tang Dynasty. Although the template was refined and elegant in rhetoric, it was able to be practical and relevant in the end.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Tang Dynasty together contributed to the official documents belonging to the category of literature, which were in the dual provisions of culture and politics, and were eventually brought into the legal level to serve the politics better.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D929;D926.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蒋寅;20世纪海外唐代文学研究一瞥[J];求索;2001年05期
2 王峰;马琰;;论文本误读的限度[J];求索;2011年11期
3 刘绍峰;;论新文学功能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J];求索;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晓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官方资源[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2 郭艳菊;;唐代奏议文研究述略——1980年以来的情况[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李楠;;《独断》与汉代奏议文[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史玉峤;公文语体特征探讨[J];档案学通讯;2003年02期
5 史玉峤;论公文语体特征[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6 梁淑辉;;论公文的辨洁、明核之美[J];华章;2010年29期
7 刘国华;;南北洋大臣对晚清外交的影响[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安忠义;;汉简中的官文书补考[J];简牍学研究;2004年00期
9 安从强;;中国公文发展的基本规律——公文随着政治发展和需要而发展[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1期
10 韩俊远,刘太祥;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J];南都学坛;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昌员;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彭砺志;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D];吉林大学;2006年
3 黄阳兴;咒语、图象与法术[D];复旦大学;2008年
4 陈小亮;论宇文所安的唐代诗歌史与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韩雪松;北魏外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田侠;行政问责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7 张明敏;中国传统司法审判制度法文化内涵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寻鹏;章草书形体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仇海平;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孟祥光;唐代赋役制度与田家诗[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舒扬;居延汉简所见汉代边塞档案管理制度探讨[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莉娜;论日本汉学界的唐诗意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邹学莉;魏晋南朝表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梁淑辉;许同莘治牍理论及价值[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5 陈妙闽;林则徐禁烟公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莉;论先秦公文的原生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侯璐;唐代奏议文语言特点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唐忠敏;宋初奏议中的套语现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军伟;清末新政时期外交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洪曦;档案学视角下的《周礼》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学锴;从纷歧走向融通——《锦瑟》阐释史所显示的客观趋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温靖邦;对文学功能的再认识[J];当代文坛;1988年05期
3 张中载;误读[J];外国文学;2004年01期
4 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文化批评话语[J];求索;2001年06期
5 沃尔夫冈·顾彬,王祖哲;误读的正面意义[J];文史哲;2005年01期
6 周新顺;;“误读”之辨误[J];文史哲;2008年03期
7 陈辽;陈骏涛;;社会的变革和文学观念的变革[J];文学评论;1985年01期
8 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9 赵炎秋;蒋才姣;;误读、曲读与对文本的多重理解[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成;;唐代“拟判”考[J];法学评论;2009年05期
2 树仁;;生死两重天,拷问司法公正路有多远[J];法制与经济;2004年04期
3 江雅捷;;礼法结合在唐代婚姻家庭制度的表现和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9年12期
4 张中秋;透视唐代经济民事法律[J];法学;2002年01期
5 刘玉堂,陈绍辉;论唐代的离婚立法——以“七出”之制为中心[J];江汉论坛;2004年02期
6 岳纯之;;唐代法定适婚年龄考[J];历史教学;2006年05期
7 王楠楠;;试论唐代家产继承方式[J];法制与社会;2007年12期
8 李叶宏;惠建利;;唐代“互市”法律制度探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董春林;;论唐宋僧道法之演变[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10 茆巍;;试论唐代行政权之规制[J];政法学刊;2010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郑键;文学的彷徨拓宽了法学的思索[N];检察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蕾;唐代文人与法律[D];复旦大学;2008年
2 夏婷婷;唐代拟制判决中的法律发现[D];吉林大学;2010年
3 张海峰;唐代佛教与法律[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均海;唐代家庭犯罪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宋玉成;唐代保辜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魏栋培;唐代食实封制度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4 王园园;保辜制度特性分析及现代影响[D];烟台大学;2009年
5 吴娟;白居易《百道判》与《唐律疏议》及儒家经典对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刘海涛;辽代死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邱胜侠;白居易《甲乙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李晓燕;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唐代赦免制度[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毅;唐代地方司法僚佐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10 张鸿浩;唐代“敬老”法律制度透析[D];烟台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36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636300.html